知識生產論

《知識生產論:知識生產的經濟分析框架》將知識生產作為主題運用基礎性的經濟分析方法進行經濟分析,在目前類似文獻不多見的情況下,作者進行了大膽的艱苦的探索,試圖建立知識生產論的理論體系,對學科發展具有一定的開拓性意義。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李建華,1969年生,經濟學博士,副教授。1997-2007年的十年間,在復旦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並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知識生產和企業理論。主要學術專著:《企業知識論》。目前在浙江工商大學從事浙商研究。

目錄

自序

導言知識問題的提出和研究思路

一知識問題的提出

二研究思路轉換:由知識要素論到知識生產論

三研究方法

四本書的創新

五內容與結構

第一章現代世界經濟中的知識生產

第一節研究與開發(R&D)

一研究與開發(R&D)投資總額及其增長

二研究與開發密度

三研究與開發(R&D)內部結構的變化

第二節教育

一教育開支

二教育的產出

三教育的收益

第三節智慧財產權及其貿易

一科學論文和科學出版物

二全球專利情況

三專利權交易

第四節生產組織變化和政策調整

一新興研究企業、合作開發協定、國際R&D聯盟

二OECD國家促進產業界研究與開發的政策

第五節知識生產的全球化

一研究與開發的全球化

二教育全球化

三智慧財產權合作

簡短的小結

第二章知識與知識生產

第一節知識及其演進

一知識與現代科學

二知識的特性

三知識賦存

四知識發展

五知識和信息

六知識生產過程

第二節知識的經濟性質

一知識的功能

二知識的稀缺性

三知識的消費

四知識作為生產結果的特點

第三節作為社會經濟過程的知識生產

一現代知識生產的內容

二 知識生產特質

三 現代知識生產的表現形式

第四節知識生產的社會經濟

一社會經濟發展的實質

二基於知識生產的現代社會經濟

三知識發展與結構變動

第三章知識生產:需求和成本

第一節知識生產的描述

一知識的生產性

二現代知識生產特徵

三知識生產過程

第二節知識需求

一知識需求分類

二知識需求曲線

三影響需求變動的因素和關鍵需求

第三節知識生產成本

一知識創新的成本

二知識複製的成本

三知識生產的完全成本

第四節需求-成本關係

第四章知識生產:價格和剩餘

第五章知識生產者
第六章知識生產和產業組織
第七章基於知識生產的巨觀經濟管理
第八章知識問題與經濟分析
第九章發展與戰略
第十章知識生產與價值理論
第十一章知識與自由
第十二章經濟學、發展與改革

結束語“李約瑟之謎”及其現代啟示意義

附錄知識研究:經濟思想史回顧

參考文獻

後記

序言

根據經驗,我們都知道,收音機的出現和普及是發展,電視機取代收音機是發展,汽車代替門行車和人力車是發展,實現大運量高速度的鐵路運輸系統的出現是發展,飛機作為比火車更進步的長途運輸系統的出現是發展。

關於世界上最重大的發明,猿人鑽木取火有上百萬年的歷史,現在全世界100%的人在使用火;輪子發明於5800年前,現在有99%的人在使用輪子;中國人畢升於1650年前發明活字印刷,現在95%的人在使用印刷產品;貝爾於124年前發明電話,現在55%的人在使用電話;雷諾汽車於109年前出現,現在45%的人在使用汽車;電視機發明於72年前,現在有40%的人在使用電視。

然而,當我們深入以解釋社會發展為重要內容之一的經濟學研究的時候,我們很難發現這些通常理解的發展及其地位。羅斯托批評說:“毫不誇張地說,重大的發明和革新在正規的理論中根本就沒有地位。”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羅斯托的意見,正是本書研究工作的前提:如果要以發明和革新為中心來理解社會經濟的話,經濟學需要重建。

文摘

對歷史的考察可以發現,人類進步的歷史就是知識發展的歷史;對於現代社會的考察可以發現,科技文明是現代人類文明最重要的特徵;經驗還告訴我們,社會生產是不斷地在新知識基礎和關係上展開的。本書所研究的,則是在知識生產商品化這個社會經濟基礎上發生的現象,或者說是知識生產發展到商品生產階段所引起的經濟學問題。

一 知識問題的提出

雖然馬克思英明地判斷科學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他和其前後的大多數經濟學家一樣,都沒有從科學進步——更一般地說是知識進步——的過程中解釋社會的發展。自從能夠運用生產函式以及生產函式中推導出的成本曲線來描述社會經濟過程,現代經濟學就以精湛化的體系和日益精確的語言表達人類的經濟思想。傳統的經濟學,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和非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設定了共同的研究前提,即: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問題在於:如果繼續追問一句“生產函式是從哪裡來的?”或者說,“生產函式是怎樣生產出來的?”經濟學就只能告訴你:“它是外生的。”本書的研究就起始於“生產函式的生產”這樣的問題。

後記

十年以前,當我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讀研究生時,備受關注的知識問題引起了我的興趣。1998年暑假我寫作《知識管理論》第二章。隨著時間的推移,縈繞心頭的“知識”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個比較清晰的思路和框架,這一思路包括三個部分:其一是生產理論,以知識為基礎理解社會生產,以知識生產的觀點而不是傳統的物質產品和勞務生產的觀點來看待社會經濟;其二是企業理論,如果把社會生產看作是知識生產,那么,生產、知識、知識的生產就是理解生產組織和企業的關鍵;其三是管理理滄,在前兩個基礎上,知識管理既承繼生產理論和企業理論,又是生產理論和企業理論的發展。

本人深知自己的學術積累對於完成這一龐大的研究計畫來說實在是貧乏,然而,也許正是探索未競之事的企圖才是發展和成長的動力。支撐這些研究工作的是一種信念:知識、思想,以及在此基礎上的自信與艱苦奮鬥精神。

本書是“生產論”。我在本書中試圖完成的工作,是提出“知識生產論”的分析框架以解決“知漢悖論”。這個初衷似乎已經達到,又似乎遠未達到。懇請讀者批評指正,不僅會判斷本書的工作,而且會對本書提出的主題作出貢獻。

本書是在本人的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其間,部分內容在一定範圍內做過學術交流,感謝所有的讚許、鼓勵、批評、意見和建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