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不舉

知情不舉,拼為zhī qíng bù jǔ,指了解情況而不揭發。出自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一回。

基本信息

一、成語

成語 知情不舉
發音 zhī qíng bù jǔ
解釋 舉:檢舉。了解情況而不揭發。
出處 清·吳璇飛龍全傳》第一回:“我為巡城之職,理宜奏聞;若為朋友之情,匿而不奏,這知情不舉的罪名,亦所不免。”
示例 迨後聽得連自己參劾了,道是通同作弊,~的罪名,就知自己有些不便,鎮日將大門緊關。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三十六回。

二、法律術語

雖未參與犯罪的實施與共謀,但知道與案件有關的情況,而不向司法機關檢舉揭發。在中國古代的法律中,就有關於知情不舉的規定。例如《秦簡·法律答問》:“夫盜三百錢,告妻,妻與共飲食之,可(何)以論妻?非前謀(共謀)殹(也),當為收;其前謀,同罪。”
根據我國的司法實踐,知情不舉主要有三種情況:
(1)親屬、朋友間的知情不舉,主要懼怕自己的親朋受到追究
(2)罪犯對同案犯人的其它犯罪行為知情不舉,主要怕同夥反過來檢舉自己或遭到報復
(3)一般人的知情不舉,主要是膽小怕事,不負責任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嚴懲嚴重破壞經濟的罪犯的決定》指出:在重大經濟犯罪案件中,“對犯罪人員和犯罪事實知情的直接主管人員或者僅有的知情的工作人員不依法報案和不如實作證的,分別比照刑法第187條、第188條、第190條所規定的瀆職罪處罰”。
《人民檢察院舉報工作規定》第十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利也有義務向人民檢察院”。舉報權利與舉報義務同時存在,舉報人享有舉報權利的同時,還應當承擔一定的義務,每個公民都有義務同違法犯罪分子作鬥爭,都有義務將自己所知悉的情況向檢察機關報告。
隨著我國反腐敗鬥爭的深入開展,檢察機關查處貪污賄賂、瀆職等職務犯罪工作更加繁重,同時也需要得到廣大人民民眾的參與和支持,需要更多的更確實的舉報線索,因此,希望公民發現線索,及時舉報,使違法犯罪分子難逃法律的制裁,也盡一份公民應盡的法律義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