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間歡

《相間歡》創作於南唐亡國,詩人(南唐後主)被擄之後所寫。詞人描寫暮春時節百花凋零作的情景,用寒雨春風對百花的摧殘,暗寓自己目前也正處在與春花同樣可憐的境地,無力與惡劣的環境抗爭,只能任其凋謝。表達了作者的亡國之恨。

作品原文

相見歡①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②。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③,別是一般④滋味在心頭。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 相間歡: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烏夜啼》、《秋夜月》、《上西樓》。此詞共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② 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 
③ 離愁:指去國之愁。 
④ 別是一般:另有一種。
作品譯文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淒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離別之苦。那悠悠愁思(絲)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創作背景

南唐亡國,詞人李煜被擄之後所寫,以一個喪國的君主而言,內心的苦楚與悵惘,時時刻刻如影隨形,尤其是在蕭瑟的秋夜。

作品鑑賞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體現出詩人當時的困境,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
起句“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攝盡悽惋之神。“無言”者,並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體現了詞人的愁苦神態。詩人由“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神態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心深處隱喻的多少不能傾訴的孤寂與淒婉啊!
本來詞人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引起詩人的遐想和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即使是悽慘秋色,也要被“鎖”於這高牆深院之中,然而“鎖”住的又何止是這滿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鄉的情,亡國得恨,都被這高牆深院禁錮起來,此景此情怎一個愁字了得。
過片後“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詞人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緊承上句寫出了李煜對愁的體驗與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於人的內心深處,是一種獨特而真切的感受。“別是”二字極佳,昔日唯我獨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階下囚徒,備受屈辱,遍歷愁苦,心頭淤積的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恐怕詞人自己也難以說清,豈又是常人所能體會到的呢?若是常人,道可以嚎啕傾訴,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國之君,即使有滿腹愁苦,也只能“無言獨上西樓”,眼望殘月如鉤、梧桐清秋,將心頭的哀愁、悲傷、痛苦、悔恨強壓在心底。這種無言的哀傷更勝過痛哭流涕之悲。
詩詞藉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鹹之外,但卻根植於詞人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後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
這首詞情景交融,感情沉鬱。上片選取典型的景物為感情的抒發渲染鋪墊,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的抒發真摯的感情。此外運用聲韻變化,作到聲情合一。下片押兩個仄聲韻(斷、亂),插在平韻中間,加強了頓挫的語氣,似斷似續;同時在三個短句之後接以九言長句,鏗鏘有力,富有韻律美,也恰當地表現了詞人悲痛沉鬱的感情。

作者簡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徐州(今屬江蘇省)人。五代詞人。初名

李煜畫像李煜畫像
從嘉,號鍾隱,為南唐後主。他繼位時宋已代周。南唐形勢,岌岌可危。及後其降宋,被鴆殺。後人把他的詞與李璟詞合刻為《南唐二主詞》。其前期詞多寫其對宮庭豪華生活之迷戀。如《浣溪沙》寫沉醉於歌舞享受,《一斛珠》尤為綺靡。被俘後,亡國之恨油然而生,“日夕以眼淚洗面”,故一改詞之風格,轉琦香綺麗為哀怨傷婉,豐富了詞的意境。高度的藝術概括力、白描的手法、貼切形象的比喻和質樸明淨的語言,都顯示它洗掉了花間派的綺羅香澤之態,表現了獨特風貌,在詞史上有重要地位。其後期詞以《虞美人》、《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等為代表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