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出自《莊子·內篇·大宗師》及《莊子·外篇·天運》。指泉水幹了,魚吐沫互相潤濕,比喻一同在困難的處境裡,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現在一般指放棄曾經的執著(情感心執),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

基本信息

解釋

濡:沾濕;呴:xǔ,慢慢呼氣;沫:唾沫。

不:不如意;如:如願。

【解釋】:泉水乾涸,魚兒困在陸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濕潤求得生存,(此時此境)卻不如我們彼此不相識,各自暢遊於江湖。

莊子在這裡以魚例比,精闢表述了“道”通其變的觀點。

對此句的理解,可以聯繫“家貧出孝子”和“亂世顯忠臣”。我們在表揚孝子和讚頌忠臣的同時,我們忽視了“家貧”和“亂世”。同樣的,兩條魚之所以需要“相濡以沫”,因為泉水乾涸了。

“相忘於江湖”的意思,不是說曾經相識的彼此因為感情或其它因素而斷絕聯繫。而是指兩個不包含愛或恨等感情色彩的陌生人。這句話里的“忘”,是中國古人表達關於陰陽、矛盾時的一種慣用手法。

類似的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中的”仁“。這裡的”仁“同樣不是指仁慈,而是指一視同仁,平等的對待。”以萬物為芻狗“也可以說成是以萬物為璞玉。這種通過互相對立的兩個屬性之一來表達統一整體的表示方法是古人常用的。 

莊子原意解釋

觀點之一

莊子 莊子

莊子寫這一段的真正意思難道真的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嗎?在翻譯此段時我們先要學會翻譯古文所注意的兩點:1.一定要結合上下文進行翻譯,否則很容易產生“斷章取義”的錯誤。2.古文中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所以,古文中的標點符號也應該根據上下文進行添加才能表達出原文的意思。

從本句的結構上看,屬於議論文的模式,其論點是“譽堯而非桀”,其論據是“相呴以濕,相濡以沫”,文章開頭先舉了一個例子。泉水幹了,兩條魚一同被擱淺在陸地上,互相呼氣、互相吐沫來潤濕對方,顯得患難與共而仁慈守義,然後拿他和相忘於江湖進行比較,到底是“相濡以沫”好還是“相忘於江湖”好呢?我們可以從兩點進行分析:

首先,從文章的結構上看,作者用了大半篇幅描述了“相濡以沫”,對於“相忘於江湖”只用一句帶過,難道作者花這么大力氣舉了“相濡以沫”的例子只是為了在最後用一句“不如相忘於江湖”來否定掉前者嗎?這不符合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初衷。

其次,從上下文的內容來看,作者舉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的例子,主要是為了論證最後的一句“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所以,根據議論文的結構可以知道,整句的中心思想應該在最後一句,其意思就是與其稱譽堯而譴責桀,不如把兩者都忘掉而把他們的作為都歸於事物的本來規律。

因此,在理解這篇古文時應該緊緊抓住其中心思想“稱譽堯而譴責桀是不正確的做法” 來進行理解,這樣一來就可以得到“拿相濡以沫和相忘於江湖做比較也是不對的”這一論斷。

但是這樣一來不是會得出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自相矛盾的結果嗎?其實不然,開頭曾說過,中國古代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標點符號都是現代人在翻譯古文時後加的,所以在不理解上下文意思的基礎上添加標點符號很難理解作者寫文章時的一些情感因素,難免會有發生錯誤的時候。因此在對本文的上下文進行理解後我們只要將“不如相忘於江湖”後的句號改問號,就能夠使整篇文章通順了。

所以這一古文的原意就是:

泉水幹了,兩條魚一同被擱淺在陸地上,互相呼氣、互相吐沫來潤濕對方,顯得患難與共而仁慈守義,難道這樣會沒有湖水漲滿時,各自游回江河湖海,從此相忘,來的悠閒自在嗎?你這樣想就和稱譽堯而譴責桀一樣,還不如把兩者都忘掉而把他們的作為都歸於事物的本來規律。

最後要說的是事物的本來規律是什麼呢?很簡單,那就是生存!有人說相濡以沫不是兩條魚在一起的自然狀態,其實不然,從開頭莊子就一直在描述一個很自然的現象,天氣乾燥,於是水幹了,兩條魚同時被困在了陸地上,這一切是再自然不過的現象。於是兩條魚為了適應這種自然的現象,開始互相呼氣、互相吐沫來潤濕對方,這是兩條魚為了適應環境而產生的本能反應,更是對自然最好的適應,也是為了生存,他們這樣做是再自然不過的了,難道這樣會沒有相忘於江湖好嗎?相信那些看完“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就說相忘於江湖是多么偉大的人們都是在斷章取義,都沒有好好看過《莊子·大宗師》,所以根本不能理解莊子這篇文章全文的中心思想,自然會得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的論斷。莊子在《莊子·大宗師》中有一句“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其意思就是說古時候的“真人”,不懂得喜悅生存,也不懂得厭惡死亡;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推辭;無拘無束地就走了,自由自在地又來了罷了。不忘記自己從哪兒來,也不尋求自己往哪兒去,承受什麼際遇都歡歡喜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損害大道,也不用人為的因素去幫助自然。這就叫“真人”。像這樣的人,他的內心忘掉了周圍的一切,他的容顏淡漠安閒,他的面額質樸端嚴;冷肅得像秋天,溫暖得像春天,高興或憤怒跟四時更替一樣自然無飾,和外界事物合宜相稱而沒有誰能探測到他精神世界的真諦。這才是莊子所要追求的境界,所以認為莊子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是對莊子思想的曲解,莊子更加崇尚的是隨遇而安,也就是像魚兒一樣,到了困難的時候大家就相濡以沫,到了該分手時就相忘於江湖。但是其實還有一種比相忘於江湖更自然更美好的狀態“那就是相愛於江湖”,既然兩個人能相愛又能自由自在的存在於江湖,何樂而不為呢?魚兒是因為記憶很短暫,所以才會選擇相忘於江湖,而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兩個人相愛為什麼不可以相愛於江湖呢?作為兩個相愛的人,相愛於江湖那才是最自然的狀態了啊。那才是莊子所說的道!能夠做到困難時相濡以沫,富裕時相愛於江湖的那才是莊子所說的得道的“真人”啊!

其他解釋

大意為泉水乾涸後,兩條魚未能及時離開,終受困於陸地的小窪,為了生存,兩條小魚相互吐沫來潤濕對方。這樣的情景也許令人感動,但是,這樣的生存環境並不是正常的,甚至是無奈的。對於魚兒而言,最理想的情況是,海水終於漫上來,兩條魚也終於要回到屬於它們自己的天地,最後,他們,相忘於江湖。在自己最適宜的地方,快樂的生活,忘記對方,也忘記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能夠忘記的魚,或許是最快樂的。而如果有其中一條魚不能忘記呢?

對於人,對於感情或許也是如此吧。

相濡以沫,有時是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無奈。

“相濡以沫”,或許令人感動;而“相忘於江湖”則是一種境界,或許更需要坦蕩、淡泊的心境吧。

能夠放棄,能夠忘記,也是一種幸福。

我們曾經深深地愛過一些人。愛的時候,把朝朝暮暮當做天長地久,把繾綣一時當做被愛一世,於是承諾,於是奢望執子之手,幸福終老。然後一切消失了,然後我們終於明白,天長地久是一件多么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幸福是一種多么玄妙多么脆弱的東西。也許愛與幸福無關,也許這一生最終的幸福與心底最深處的那個人無關,也許將來的某一天,我們會牽住誰的手,一生細水長流地把風景看透。

其實承諾並沒有什麼,不見了也不算什麼,所有的一切自有它的歸宿。我們學著看淡,學著不強求,學著深藏,把你深深埋藏,藏到歲月的煙塵企及不到的地方。

只是,只是為什麼在某個落雨的黃昏,在某個寂寂的夜裡,你還是隱隱地在我心裡淡入、淡出;淡出、淡入,拿不走,抹不掉。

我,曾經,這樣愛你;我,曾經以為,你是幸福的原因。

現在,回頭想想我們的過去。那曾經以為的相濡以沫是什麼?

世間也許有兩種可以稱之為愛的情感,一種是相濡以沫,一種是相忘於江湖。

故事只是人們虛幻的,真實的情況是:海水總要漫上來,兩條魚也終於要回到屬於它們自己的天地,最後它們要相忘於江湖。是啊,紅顏彈指老,剎那芳華逝,與其天涯思君,戀戀不捨,莫若相忘於江湖。

(上面的解釋看上去很美好,可是下面的更符合原意)

世間也許有兩種可以稱之為愛的情感,一種是相濡以沫,一種是相忘於江湖。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莊子·大宗師篇》

原文意為泉水乾涸後,兩條魚未及時離開,終受困於陸地的小窪,兩條魚朝夕相處,動彈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潤對方,忍受著對方的吹氣,忍受著一轉身便擦到各自身體的痛楚。此時,兩條魚便不禁緬懷昔日在江河湖水裡各自獨享自由自在快樂的生活。

與“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相比,也許在古人看來,相濡以沫才是感情的最高境界。時至今日,似乎相忘於江湖也和浪漫聯繫起來了。江湖中,一定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有一段令人辛酸的往事,有一種若即若離的惆悵。

現在把江湖是比作社會,相忘於江湖是指忘記江湖的險惡,忘記成人之間的芥蒂。自然之江湖,人之江湖。江湖雖然危險,江湖卻很大,可以遨遊,是魚的幸福。當然就幸於糟糠的舉案齊眉和相敬如賓。

人們與其「患難見真情」, 還不如根本無情, 在安定的生活中各不相幫 (不必互相幫助, 因為無此需要) , 無風無浪才好...... 至於那些無事生非、本已得享平淡恬靜, 卻仍不安份的人, 便更相形見絀, 不堪一提了。 “相濡以沫”,或許令人感動;而“相忘於江湖”則是另一種境界,選擇放棄強烈的感情來換取平穩的生活。 這或許需要更大的坦蕩、更淡泊的心境吧。

莊子真是厲害,一句話里就創了幾個新詞,其中尤以江湖和相濡以沫為人所熟知,在武俠的推動下,江湖成了一個充滿著神秘色彩的語詞。而相濡以沫也演化成了專門用來比喻在困境中相依為命和相互救助的夫妻。

可是莊子卻是並不喜歡相濡以沫的,一個不如的轉折,他更喜歡的是兩條魚能夠相忘於江湖。因為相濡以沫並不是一個生活的常態,而是一種非常時刻的非常舉動,如果生活時時處處都需要相濡以沫的話,那樣的生活也就缺乏樂趣了,倒真不如相忘於江湖來得輕鬆自在。

泉水乾涸了,兩條魚都暴露在湖底的乾泥里等死,只能吐出一點水泡來相互濕潤,延續生命。這雖然很動人和高尚,但是對於魚來說,最好的情況卻不是用死亡來相互表達忠誠和友愛,魚最希望的是遨遊在大江大湖中,即使彼此誰都不認識誰。

在這點上,莊子是很實際很達觀的人,並不虛偽地要追求高尚的英雄主義。

現在,這句話一般指各自生活,互不通音訊。

“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現代含義

1.現在,這句話廣義上指各自生活,互不通音訊。

2.指放棄曾經的執著(情感心執),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執著指對事物的痴)常見於台灣作家散文集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