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蟹類民謠
“棒打野雞瓢舀魚,螃蟹爬到飯鍋里”。這句民謠中揭示,在過去,確切一點說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之前,盤錦的魚蟹資源曾出奇的多。特別是河蟹,民間還出現了“螃蟹搭橋助唐王歸東”的故事。但六十年代後,隨著石化業的發展,農田水利建設的進步,向溝塘、河流、海洋的排污排廢現象開始嚴重起來,加上人類對河蟹的大肆捕殺,使野生河蟹資源基本絕跡。
“梭魚頭,鮁魚尾,鯽魚肚子,鯰魚嘴”;“生吃螃蟹活吃蝦,新鮮蝦耙子滷了它”。這兩句民謠既證明了盤錦魚米之鄉的地位,又說明了魚的好吃部位。而“九月圓臍十月尖”,則反映出人們吃雌雄河蟹的最佳季節。這三句民謠暗示了盤錦人吃水產品是極其講究的。
水文化民謠
“九河下梢,十年九澇”。盤錦境內河流多達22條,歷史上因缺乏治理,水災一直困擾著盤錦人,在清代嘉慶3年至光緒20年,就發生7次大洪水,1960年也發生過大洪水。建市後,全市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人民軍隊的幫助下,興修水利,防訊防澇,戰勝了洪魔。
漁雁文化民謠
“遼東灣好地方,潮漲流北上,潮落流南方。早出乘流去,晚歸必潮漲”;“清明蝦揚子,小滿魚來全。夏至不拴網,立冬不走船”;“春分河開,清蝦上來”;“七月裡來天氣熱,漂上來都是大海蜇”;這幾句民謠反映出漁民捕撈的規律。
“海天邊,頭頂天,腳踩三塊板,腦袋系在褲腰間”。這說出漁民出海的艱難和危險,奉勸他們要守海上規矩。
“有女莫嫁打漁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郎回來,被窩未暖又出船”。這是過去入海口一帶漁村的民謠,反映漁民長年漂泊海上,妻子的思戀和惦念之情。
節氣民謠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河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黃牛遍地走”。這句民謠表現出盤錦各個節氣的自然狀況。
偽滿民謠
“哪裡有開拓團,哪裡不團圓”。這是偽滿洲國時期,日本侵略者從本國和朝鮮國大批向我地區移民,大肆強購和掠奪土地及房屋,導致老百姓流離失所,饑寒交迫,因此在民間傳出的民謠,它是偽滿民謠中最讓人碎心的一段!
“人進葦塘,驢進磨房”。偽滿時期,日本侵略者在我地區設立了“王字株式會社”和“康德公司”等掠奪性企業,大肆霸占和掠奪我蘆葦資源,並奴役中國葦工。這句民謠道出了當時葦工的牛馬生活。
“打精米,罵白面,怕死不吃經濟飯”。這是1941年12月8日,日偽當局宣布平民不準吃大米、白面、豬肉等,否則視為經濟犯,要受到鞭打、監禁或殺戮,從此產生的民謠。實際上,日本侵略者當時共在盤錦地區廉價強掠開發水田30萬畝,實耕土地7萬畝,每年掠奪糧食2000餘萬斤。
“一人一馬一枝槍,去打鬼子隨大幫”。這是“九一八事變”後,盤山、沙嶺等地老百姓為保家衛國,爭相參加由“綠林好漢”項青山、蓋中華、張海天、蔡寶山等人組成的盤山抗日義勇軍(受張學良將軍支持),所產生的民謠。
“馬賊的槍一響,日本兵一個的死;馬賊的槍兩響,日本兵兩個的死”。這句民謠中指的“馬賊”是盤山抗日義勇軍,據1932年5月29日的偽《泰東日報》載:蟠踞遼西一帶,老北風勢不可侮。老北風就是盤山抗日義勇軍首領張海天。該民謠當時在當地和日軍中廣為流傳,可見盤山抗日義勇軍在打擊日寇戰績卓著,有一定影響!
解放戰爭時期民謠
“臘月十八日,月牙出正東,我軍往西行,攻打田家城。機槍響,大炮轟,我軍去衝鋒……”。1947年,解放軍攻打大窪縣田家鎮,打敗了受國民黨支持的土匪武裝——清剿隊,解放田家鎮後,在民眾中產生了這段民謠。
大躍進時期民謠
大躍進時期,盤山縣縣委為了大幹農田水利建設,向全縣人民提出了“男女總動員,苦戰60天,四點到工地,十點把家還,幹活如衝鋒,任務再提前,質量象水泥,進度賽閃電,多快好又省,處處保平安”、“下決心,立恆心,不達先進不甘心”等口號。還有積肥口號,如“白天靠太陽,晚上靠月亮,日月都無有,燈光明又亮”。這些口號後來都成了民謠……“白天地里人山人海,夜間燈火到處通亮”;“愛苗如愛子,保苗如保命”。這些是反映當時盤山春播時的民謠。這些農田水利建設和與其相關的民謠,表現出當時人們的精神狀態。
童謠
“悠啊,悠孩睡覺啊,狼來了,虎來了,大媽猴子跳牆來了……”。這是過去,盤錦西部農村的滿族和錫伯族婦女,有把孩子放在搖車中,唱這段童謠悠著睡覺的習慣。孩子可睡得香、安穩,母親可騰出功來做活。
“拉大鋸,扯大鋸,姥家門口唱大戲,接閨女,喚女婿,小外孫也要去。殺綿羊,宰母雞,小外孫,哭啼啼,拉來馬,套上車,送你快回去”。這段童謠一般是邊做遊戲邊說,揭示了過去人們文娛活動少,孩子們喜熱鬧場面的現實。
“皮猴筋我會跳,三反運動我知道。反貪污反浪費,官僚主義也反對”;“小汽車。嘀嘀嘀,裡邊坐著毛主席。毛主席,掛紅旗,氣得美帝干著急”。這兩句童謠在過去是邊跳皮筋邊唱,反映出當時的孩子們,愛黨愛國愛家,崇拜領袖,仇視腐敗現象和美帝霸權主義。
“大雨嘩嘩下,北京來電話,叫我去當兵,我還沒長大”。在盤錦的移民文化中,有這樣重要的一頁,五十年代末期,大批榮轉軍人攜家帶眷落戶盤錦,他們的孩子和盤錦的孩子一樣,都是最可愛的人的追星族,嚮往祖國首都,無比崇拜毛主席,“擁軍熱”使這段童謠在盤錦廣為流傳!
“半夜三更,想起雷鋒。來到側所,打掃衛生。節約用電,沒有開燈。掉進茅坑,與糞鬥爭,‘壯烈犧牲’,傳到北京,毛主席說他‘傻卜楞登’”。這段六七十年代的童謠表示出當時的孩子敬英雄、敬模範,但卻天真、調皮的心理。
節俗民謠
“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了天;臘月二十四,寫對子;臘月二十五,做豆腐;臘月二十六,割年肉;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臘月二十八,帖窗花;臘月二十九,蒸粘豆包;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挨家走,拜個年,磕個頭,祝爺爺、奶奶、姥爺、姥姥活到九十九”;“吃魚可‘年年有餘’,吃豬血腸可‘腸吃常有’,吃紅燒肉可‘人人高壽’,吃豆腐可‘大家都富’,吃饅頭可‘蒸蒸日上’,吃丸子可‘團團圓圓’”;“小孩小孩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這幾句民謠,生動再現了過去盤錦老百姓的過年習俗。
盤山老城民謠
“台子溝,台子溝,台子倒了出碼頭”。在明代時,朝廷修築關外邊防時,在雙台子這個地方建了兩座台子,當時這裡只有十幾戶人家坐落在一條小河溝邊(雙台子河)。後來兩座台子都倒了,小河溝卻漸年擴展了,可以航行大船了,小村子也興隆起來了。因小村無名,常過往的船工和行商坐賈聽說過這裡有過兩座台子,便稱這為“雙台子”,從此就傳開了。
“輕工業豆腐房,重工業打馬掌”。這是建國初期在盤山縣城中的民謠,也是當時盤錦經濟的真實寫照。解放初期,盤錦仍然是以耕為主的自然經濟,工業企業只有31家,多數為糧油加工、鐵匠爐等,年工業產值只有1000餘萬元(1970年不變價)。
“一條馬路望兩頭,六個警察倆崗樓,沒有公園沒有猴,滿街都是驢糞球”。這是六七十年代,各地下鄉到盤錦的知青,為盤山老城編的民謠,形容盤山街里的落後狀況。不過這裡所說的“驢糞球”,並非驢的排泄物,而是一種叫騷夾子的小螃蟹,味道很差,但當時卻出奇的多。以至於成群的往街里爬,過一輛馬車都會壓死幾十個!
“南大壩,北大壩,三廠鐵東到遼化”。這是過去說明、概述盤山縣城範圍和東郊主街的民謠。不過,也常有盤山人引用此俏皮嗑,自豪的稱自己為“坐地戶”,暗示這一大片他都熟,老人都認識他,他吃得開。
“屯老二進盤山城,穿一身趟絨,扎個麻繩,看了場電影,不知道啥名;喝了瓶汽水,不知道退瓶;打一針,不知道哪疼”。這是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期,在我市西部農村流傳最廣的一句民謠,說明那時的交通不方便(跑線的客車極少),通訊不發達(掛電話都得經過場鄉鎮的總機轉),農民生活貧困,他們向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嚮往著城市……可時過境遷,這裡的不少農民不膽用上了手機,有的還蓋上了小二樓,買了私家車,閒余時間還到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去旅遊!
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盤錦各族人民沐浴著黨的十六大和市委四屆七次會議提出的“生態立市,科教興市,產業強市”的燦爛陽光,又傳出了一些讚美新時代的民謠。如“住樓房,睡鋼床,洗淋浴,吃食堂”的民謠,是在讚頌大窪縣西安生態養殖場有機豬養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