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 音】:PANYANGFEI
【來 源】:為牛科動物盤羊的肺。
【功 效】:調經止痛。
【主 治】:用於月經不調引起的小腹痛。
【性味歸經】:辛、鹹,平。肺、肝、腎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一50克。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捕捉後、取肺鮮用或晾乾備用。
【拉丁名】:盤羊 Ovisammon Linnaeus.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動物形態】 1.青羊,體長0.9-1.1m,尾長13-17cm,重約30kg。四肢短,蹄狹窄。眶下腺甚為退化,有足腺,無鼠踩腺。雌雄皆有角,角短而直,斜向後上方伸出,二角基部很靠近,尖端略向下彎。餘部角有環棱。一般身體色為灰棕色,個體有差異或呈深灰或為棕褐色。喉部後方有一白斑。四肢、腹部、尾幾同身色。 2.北山羊,個體大,肩高約1m,尾長超過耳長,重40-50kg。雄羊頜下有須,長約15cm,雌羊須很短。無眶下腺,雄羊有尾下腺,前肢有足腺。雌性角小,雄性角發達,長達1m左右,斜向後方生長,形如彎刀,角橫切面呈三角形,平面朝前,角上有許多大而顯著之橫棱。自頭枕部沿背脊到尾基部,有一條黑色縱紋。胸部及腹側黑色,腹面白色。四肢前面由上至下有黑棕色縱紋,尾向體背色,尾尖棕黑色。
3.盤羊,體形中等大,健壯,身高1.1m,長約1.5m左右。肩高大於臀高。耳較小,尾短不及耳長。雌雄均有角。雄性角粗大,尤以基部為甚。角往側面彎曲成360度的圓形螺旋。角鞘外面有明顯而狹的環棱。近基部則消失。角長1m。雌性角小,約為雄性角的1/5。體背淺灰棕或暗棕色,胸腹部黃棕色,下腹及鼠踩部白色,臀部有白斑。尾色與體背相似,尾上面並有一棕色中線。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1.棲息於較高的人跡罕至的山林中多在陽坡活動。居洞或岩石下,以草、樹枝葉等為食。
2.棲息於高原岩石和石質流砂上,或沿荒裸地生活。喜登高山,可達海拔6000m高度。群居,以禾本科植物為食。
3.棲息於無林的高原、丘陵地帶。以禾本科、蔥屬及雜草為食。
資源分布:1.分布於東北、華北入陝西、甘肅、浙江、福建、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2.分布於內蒙古、寧夏、青海、新疆等地。
3.分布於西北、華北入西藏等地。
【中藥化學成分】:羊肺及心含蛋白質、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抗壞血酸、維生素A、葡萄糖6一磷酸脫氫酶等多種脫氫酶、鈣、磷、鐵。
相關詞條
-
羊
羊字屬於羊字族。在羊字族裡,羊字都是聲符兼義符。羊字族漢字都與“馴順”之義有關。羊的本義是“馴順的動物”。羊,哺乳綱,偶蹄目,牛科,包括綿羊和山羊兩大類...
漢字釋義 所屬學科 品類品種 食用價值 文化民俗 -
羊雜碎
羊雜碎即羊雜碎湯。羊雜碎湯,(也叫羊頭湯)。清真做法,是將羊下水煮好,切碎;在原湯中,配以姜為主的佐料粉,湯呈白色,不可混濁,再把退肉的羊頭骨入鍋,切好...
原料 歷史 加工方法 吃法 選料小貼士 -
臨朐全羊宴
臨朐全羊宴是山東臨朐的傳統名吃,起源於民國時代。根據全羊軀幹各部肌肉組織的分布不同,用不同的烹調方法,做出色、形、味、香各異的各種菜餚,並冠之以吉祥如意...
菜品歷史 相關人物 發展階段 菜品選單 製作方法 -
羊雜
羊雜,又叫羊雜碎、羊下水,是大西北地區常見的傳統風味湯類小吃。把羊頭、蹄、心肝、腸肺以及羊血洗淨、煮熟、切碎。加上蔥、蒜、辣椒等調料,裝入鍋內,放一塊羊...
燴羊雜 羊雜割 鐵板羊雜 紅燜羊雜 火爆羊雜 -
羊雜碎湯
羊雜碎湯是一道美食,主要材料有羊肚、羊肝、羊肺、羊腸等。將羊下水煮好,切碎;在原湯中,配以姜為主的佐料粉,湯呈白色,不可混濁,再把退肉的羊頭骨入鍋,切好...
原料 歷史 加工方法 吃法 選料小貼士 -
羊排
羊排是指羊的肋條即連著肋骨的肉,外覆一層層薄膜,肥瘦結合,質地鬆軟。適於扒、 燒、燜和制餡等。羊排,不僅是西餐廳桌上的常客,也是西方家庭主婦們慣用的烹飪...
營養分析 相關人群 製作指導 烹飪菜譜 食療作用 -
補肺藥膳
補肺藥膳是選用補益肺氣、滋陰潤肺的中藥,配合一定食物經烹調而成的食品。它具有補益肺氣、滋陰潤肺止咳之功效。適應於肺氣虛弱或肺陰不足之證。肺氣虛症見氣短懶...
-
太原羊雜割的做法
所謂羊雜,是因為裡邊雜七雜八應有盡有,羊頭、羊蹄、羊心、羊肝、羊肺、羊腸以及羊血等,故稱羊雜。不要覺得這些都是上不得桌的食物,它們各有個的功效,如天花(...
由來 羊雜割(湯)的做法大全 羊雜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