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監軍鎮,陝西省 永壽縣政府駐地,位於永壽縣南部,東隔封侯溝與御駕宮鄉相望,南和乾縣吳店鄉接壤,西以漠西河為界與甘井鎮相鄰,北和永平鄉、渡馬鄉比鄰。監軍——原系武將職官名,此地因唐時魚朝恩在此駐節開府而得名。明清時,地處聯結陝甘官驛大道上的監軍集鎮,商賈雲集,貿易繁盛,口外的食鹽、皮毛、藥材,關內的糧食、布匹、燒酒都經此運往南北,駝隊、馬車絡繹不絕。
一九三零年永壽縣治由永平遷出至監軍,西蘭公路穿城而過。時轄人口約四萬人,已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之中心。監軍戰鼓代遠年深,歷史悠久。據民眾傳說,監軍戰鼓是隨軍做戰時鳴金擊鼓之戰鼓的鼓點的流傳和演變,故稱“監軍戰鼓”。起源隋唐,盛行於成吉思汗時代(1162年—1227年)。
基本特徵
鼓點變化豐富,鑼鈸緊密配合,敲打起來渾然一體,鏗鏘有力,聽之使人慷慨激昂,精神振奮,是社火、舞獅、上街表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既是儀仗隊又是表演隊,鼓和鐃鈸數量基本對等,銅鑼較少,隊伍陣容可大可小,表演人數十至百人均可,和鹹陽的牛拉鼓相比起來,雖然動作較少,但鼓點豐富多變。鼓點密集時猶如風捲殘雲,暴雨驟至,稀疏時猶如老鼠嗑牙,公雞上架。的確係戰鼓的傳承和演變。監軍戰鼓系集體演奏,多則百餘人,少則三四十人。每年逢春節及重大節日,配合儀仗隊,在大街進行演奏。聲勢浩大,氣勢雄偉,節奏鮮明,富有樸實的民間色彩。
監軍鎮戰鼓內容相當豐富,有:“三環套摘豆角”、“慢八佰”、“緊八佰”、“五樣”、“青白加長青”、“樂”、“緊三環”、“雞上架”、“老鼠嗑牙”、“鴨子拌嘴”、“八佰馬鑼”等曲目。“鴨子拌嘴”、“八佰馬鑼”因搶救失時,曲失人亡。“慢八佰”內容由雙錘齊下、花錘、邊錘、緊墩、雙墩等部分組成。“五樣”由“雞上架”、“老鼠嗑牙”、“慢八佰”、“緊八佰”、“三環”五個部分頭段聯結而成,節奏鮮明,富有色彩變化,表現各異,別有情趣。
主要價值
(一)監軍戰鼓的聿存,證明中國古老的戰鼓並沒有完全消失,它以數十個鼓譜延續了戰鼓的鼓點,使人可遙想當相征戰時鼓鼓舞士氣,衝鋒險陣的威武壯觀場面。(二)監軍戰鼓擊打起來鏗鏘有力,體現了黃土地上人們的粗獷、豪放的性格,樂器品種單一,不施裝飾,表現了北方人的淳樸、直率、觀看鑼鼓已成為民眾娛樂活動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