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豐圍場與盛京圍場
西豐圍場在清朝封禁期間,樹林茂盛,動物繁多。封禁對自然生態平衡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清光緒22年(1896年),經戶部侍郎奏請,為籌餉養民之計,方予無禁。此圍場封禁歷時277年。
盛京圍場處於清朝皇家狩獵中心區域,當時共有圍場108個,其中遼源市占32個。清朝的"胡服騎射"文化使圍場十分發達。幾代帝王及皇親國戚都行圍至此,留下許多掌故和詩篇。1895年,清光緒帝將"盛京圍場"易名,欽敕"皇家鹿苑",盛京圍場首開貢鹿和人工圈養梅花鹿之先河,當時的趙家鹿場、馬記鹿茸聲名遠播,聞名遐邇。開發此項目突出一個"獵"字和"鹿"字。
盛京圍場選址要有方便的交通條件,良好的植被條件、適宜的地貌條件,充沛的水源條件和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占地面積近期在300公頃,遠期在1000公頃左右。根據上述要求,擬選有一定養鹿歷史和規模的東豐縣橫道河鹿場為基礎,向外延伸至橫道河鎮和小四平鄉,開發建設盛京圍場(皇家鹿苑)和鹿品展覽館。
盛京圍場內以放養梅花鹿、兔子、野雞等動物為主,內設跑馬場、滑雪場、馬拉(狗拉)雪撬、溜冰場、靶場,備有馬匹、弓箭、清代皇帝服飾供遊人遊玩,占地規模不小於200公頃。圍場主要以鹿產品的展覽、加工、出售為主,兼營人參等其它土特產品及清代仿製品,該區設有宣傳廊、鹿產品展覽館及加工等設施。即展覽、加工、採購一條龍服務。
盛京圍場內修建有“避暑山莊”、“行宮別院”等仿清建築,建築特色以滿清風格為主,設有旅館、別墅、情侶屋、木製馬架等。以滿族風格、習俗的鹿產品為主體,開發出各種土特風味食品,讓遊客觀光的同時,品嘗具有地方風味的食品。
盛京圍場內主要飼養地方適宜物種及各種人工養殖動物,供遊客觀賞及其它用之。另有加工地方特色山珍野味,主要以山野菜為主,輔之以其它綠色蔬菜,遊客可親自採摘、品嘗、購買等。
皇家鹿苑
清朝年間,盛京圍場除供皇室狩豬之外,每年均要向朝廷進貢獵物,尤以梅花鹿為主要貢品。據《盛京典製備考》載:盛京圍場"每2年一次捕鹿羔60隻,每年進貢都有皇帝朱批數列。以鹿計,有乾鮮鹿肉、鹿舌、鹿尾、鹿肚、鹿筋、鹿肺、鹿肝等十幾種之多。"光緒21年(1895年),鹿趟獵戶感到年年"窯鹿"(陷阱),野生梅花鹿越捕越少,已難如數進貢。與此同時,獵戶們卻從捕來的懷孕母鹿在圈養過程中生下仔鹿受到啟發,知道梅花鹿是可圈養繁殖的。於是48家獵戶議定派一代表進京面見慈禧太后,稟報了準備人工飼養梅花鹿的想法。慈禧太后不但立即恩準,而且對其進行重賞。另賜養鹿官山地40里,撥40名騎兵一年軍餉。
隨後,盛京將軍依克唐阿派官兵同養鹿獵戶,在今西豐冰砬山至小四平一帶方圓40里作為養鹿官山地,大興土木建造皇家鹿苑。
其它
清光緒年(1895年)建皇家鹿苑,是我國人工飼養梅花鹿的開端。據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組織有關專家認定,梅花鹿的人工飼養最早始於"盛京圍場",即現在的西豐縣冰砬山下的趙家趟子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