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生於荒坡、田邊或靠近石灰岩半陰的草叢中。高30-70厘米。莖4棱,單葉對生,葉片卵形或矩圓形,紙質,先端短尖,基部楔形;葉柄長1.7~3厘米。腋生及頂生的疏散分枝總狀花序,花柄有短毛;苞片披針形,萼鍾狀,宿存,5裂。上唇2裂較大;下唇3裂,前端均尖,結果時較為膨大;花冠淡紅色。小堅果4枚,圓形。
生長環境
生於山地林下潤濕處,海拔120-1530米。
分布範圍
產江蘇南部,浙江,福建,台灣,江西,湖南,廣東,廣西,雲南,四川西南部及西藏東南部;日本,朝鮮,緬甸,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也有。
主要價值
性味:味微辛,性寒,無毒 。
採制:全草入藥。夏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藥用:內服涼血清熱、去積散結。外用消炎退腫。入肝肺經。民間常用其治療大便下血。外治癰腫、婦女乳痛、疔瘡、痰結紅腫、指頭蛇瘡、狗咬傷、皮膚瘡瘍腫毒等。
1、治大便下血:皺面苦草根30克,水煎,沖蜜服。
2、治癰腫:皺面苦草、葉下紅適量捶紅糖貼患處。
3、治婦女乳痛:
⑴皺面苦草30克,捶酒適量取汁溫服,渣貼患處。
⑵皺面苦草30克,水煎,沖酒適量服。
4、治疔瘡:皺面苦草適量捶紅糖適量貼之。
5、治痰結紅腫:皺面苦草適量捶爛貼之。
6、治指頭蛇瘡:皺面苦草適量捶酒適量貼之。
7、治狗咬傷:皺面甘草30克,捶酒適量服,渣貼之。
8、治皮膚瘡瘍紅腫熱毒:皺面苦草適量捶紅糖貼之。
本品內服常用量全草生品15-30克,乾品9-15克。外用適量。體質虛寒無熱者勿用。孕婦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