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①白花地丁又名:寶劍草(《植物名實圖考》)。
多年生草本,高約6~10厘米。
主根粗圓,較長,側根纖細且多。
葉基出叢生;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2.5~7厘米,寬1~2厘米,先端鈍,基部截形或楔形,邊緣具淺而鈍的鋸齒;葉柄細長,紫紅色,有短毛,上端有翅。
花莖長於葉,微紫紅色,有短毛,中部具2枚線狀披針形的小苞片;單花頂生;花萼5,披針形,邊緣膜質具齒;花瓣5,白色或帶紫色,倒卵形,長10~13毫米,距長3~4毫米;雄蕊5;雌蕊1,為3心皮合成,柱頭先端漸租。
蒴果矩圓形,成熟後裂瓣呈三角形。
種子小,淡黃褐色,表面有稀疏短絨毛。
花期早春。
果期4~5月。
生於田野、路旁陰濕地。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②長萼堇菜
又名:翁域、犁嘴草、剪刀菜、紫花地丁。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禿淨。
根莖垂直。
葉叢生,三角形或近戟形,長2~6厘米,寬1~3厘米,先端微鈍,基部同心形,邊緣有小鋸齒。
托葉與葉柄合生,其分離部狹披針形,全緣,或有疏齒。
花莖略長於葉,近中部或中部以下有線形的小苞片2枚;嗥?,矩圓形或披針形;花瓣5,青紫色,內側兩對花瓣呈匙形,先端及中部紫青色,基部黃綠色,有紫青色花紋,下面一瓣稍寬大,有囊狀距,淡綠色;雄蕊5,內向,無花絲,下面2枚具有蜜腺的附屬物;雌蕊1,子房上位,卵圓形,花柱呈喇叭狀。
蒴果3裂,種子多數。
花期12月至翌年2月。
果期4~5月。
生長山野。
分布我國西南部及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③尼泊爾堇菜
又名:紫花地丁。
多年生草本,高8~12厘米。
主根粗短。
葉基出叢生;箭頭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2.5~5厘米,寬8~15毫米,先端鈍,基部截形以至稍展開成心臟形,邊緣具淺波狀鋸齒;葉柄細長,微紫紅色,上端近葉基部有狹翅;托葉披針形,邊緣具稀疏鋸齒。
花莖長於葉;苞片線形,基部有數腺狀齒;單花頂生,萼片6,橢圓狀披針形,基部附屬物卵狀三角形;花瓣5,白色,微帶紫色,倒卵狀長圓形,距長約5毫米;雄蕊5,花絲短;雌蕊1,柱頭彎曲且脹大成3淺裂狀。
蒴果近圓形。
生於山坡、草地、路旁陰濕地。
分布我國中部、南部。
藥用價值
【採集】2~7月有花果時採收。【性味】辛微苦,寒。
①《四川中藥志》:性寒,味辛酸,無毒。
②《南寧市藥物志,:苦,寒,無毒。
③《廣西中藥志》:味淡,性平,無毒。
【功用主治-鏵頭草的功效】清熱解毒,散瘀消腫。
治腸癰,疔瘡,紅腫瘡毒,黃疸,淋濁,目亦生翳。
①《草木便方》:治月瘕脹滿,刀斧傷。
②《分類草藥性》:去風火,消毒腫疔瘡,散瘀血。
③《四川中藥志》:通經,消腫,解毒。
治紅腫瘡毒,疔瘡及淋濁。
④《南寧市藥物志》:清熱解毒。
治陽黃,腸癰,疔瘡,熱毒。
⑤《廣西中藥志》:治眼疾及瘩背。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
外用:搗敷。
【宜忌】《南寧市藥物志》:虛寒者忌服。
【選方】
①治腸癰:鏵頭草、紅藤煎湯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惡瘡疔毒,紅腫疼痛:鮮鏵頭草,搗爛外敷。(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
【臨床套用】治療癰、癤炎症初期用鮮長萼堇菜搗爛敷於患部,乾後即換;亦可製成粉劑或軟膏使用。
有全身症狀者,可取乾草1兩,水煎服;或用鮮草洗淨搗汁約1酒杯,內服,效果更顯著。治療40餘例,均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