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疹

痘疹

痘疹大約在漢代由戰爭的俘虜傳入中國。古醫書中的“豆瘡”、“皰瘡”等都是痘疹的別名。痘疹專家們推測,古代世界大約60%的人會受到它的威脅,1/4的感染者會死亡,倖存者中的一半以上會留下麻面或失明,痘疹是古代最令人恐怖的傳染病。

基本信息

臨床表現

痘疹 痘疹

痘疹發熱,大抵初時與傷寒相似。然傷寒之邪從表入卅,故見各經之證,痘疹之毒則從卅出表,故見五臟之證。如呵欠悶頓,肝證也:乍涼乍熱,手足稍冷,多睡,脾證也:面燥腮赤,欬嗽噴嚏,肺證也:驚悸,心證也,肌涼耳冷,腎證也。又觀心窩有紅色,耳後有紅筋,目中含淚,或身熱,手指皆熱,惟中指獨冷:乃知是痘證也,便當察其虛實,隨證治之。

史料記載

痘疹 痘疹
古代史書對痘疹流行的記載,多籠統記於“大疫”項下,惟 《明史》《清史稿》有專病“豆瘡”和“患痘”的記載,特別是記錄了重要人物患痘身亡的情形。 民諺有言:“生娃只一半,出花才算全。”可見痘疹之危害令人生畏,很多地方為祈寧免災,還建有 痘神廟。如 清代梁章鉅著的 《楹聯從話》記錄痘神廟聯云:“到此日方辨妍媸,更向鴻蒙開面目;過這關才算兒女,還從祖父種根苗。”民間稱出痘為出寶,視小兒出痘為過關。當時已把痘疹視為“寰區通病”了。
在中國中醫體系很早就蘊發了“以毒攻毒”的 免疫學思想,在 晉代葛洪的 《肘後方》就記述了以狂犬腦敷治狂犬咬傷的記載。在 宋代已經開始痘疹接種術。據朱純嘏 《痘疹定論》記載: 宋真宗(1006—1017)時,丞相王旦的幾個孩子都患過痘疹,幼子 王素出生後,為使其免疫,聘請 峨眉山稱為 神醫道人為子王素種痘疹,果然種痘後7天幼子便發燒出痘,12天便結疤,王旦以重禮感謝醫生。後來王素活了67歲。峨眉山這種痘疹法世代繼承傳播。 《重修湖州府志》記述,清初 雍正時有人目睹痘醫 胡美用此法施術。
在明清時代,在醫生隊伍里已經有以種痘為業的專職痘醫和幾十種痘科專著,例如明魏直的 《博愛心鑒》 、明汪機的 《痘治理辨》 、明萬全的 《痘疹心法》 、明 翁仲仁《痘疹金鏡錄》 、明 朱惠明《痘疹傳心錄》 、清葉向春的 《痘科紅爐點雪》 、清董維岳的 《痘疹專門秘授》等等,都對痘疹的治療與護理作了較詳細的論述。但沒論及種痘法發明的確切時間。在清初 俞茂鯤《痘科金鏡賦集解》 ( 1727)中,明確指出:“聞種痘法起於明朝隆慶年間(1567—1572), 寧國府太平縣,姓氏失考,得之異人丹傳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種花者,寧國人居多。”但是痘疹接種的方法很多,

接種方法

痘疹 痘衣法

萬曆年間(1573—1627)程從周的《茂先醫案》 、周暉的《金陵瑣事剩錄》等書,都記錄著不同的接種方法,最初有四種方法:

1.痘衣法。
痘疹接種法之一。取痘疹患兒貼身內衣,給健康未出痘的小兒穿著二三天,以達種痘之目的。一般在著衣九至十一天時始發熱,為種痘已成,此法成功率低。若成功者,發熱、出痘證候較緩,不致發生危險。

2.痘漿法痘疹接種法之一。即痘疹患兒的新鮮痘漿,以棉花蘸塞入被接種對象的鼻孔,以此引起發痘,達到預防接種的目的。因本法需直接刺破兒痘,病家多不願接受,故在古代亦較少用。

3.旱苗法。
痘接種法之一。取痘疹痘痂研極細末,置曲頸根管之一端,對準鼻孔吹入,以達種痘預防痘疹的目的。一般至七日而發熱,為種痘已成。此法以其簡便而多用,但因苗入刺激鼻黏膜,鼻涕增多,往往衝去痘苗而無效,後多不用。

痘疹 水苗法
4.水苗法。

痘疹接種法。取痘痂20-30粒,研為細末,和淨水或人乳三、五滴,調勻,用新棉攤薄片,裹所調痘苗在內,捏成棗核樣,以線拴之,塞入鼻孔內,12小時後取出。通常至七日發熱見痘,為種痘成功。此法為中國古代痘疹接種法中效果最好的。可達到預防痘疹的目的,即便發病,亦可起到減輕病情,避免產生危重的病情。

上述四種方法,痘衣法和痘漿法比較原始,旱苗法水苗法都是用豆痂作為痘苗,雖然方法上比痘衣法和痘漿法有所改進,但仍是用人工方法感染痘疹,有一定危險性。後來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如果用接種多次的痘痂作疫苗,則毒性減弱,接種後比較安全。清代的《種痘心法》中說:“其苗傳種愈久,則藥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選煉愈熟,火毒汰盡,精氣獨存,所以萬全而無害也。”這種對痘疹苗的選育方法,完全符合現代製備疫苗的科學原理。它與今天用於預防結核病的“卡介苗”定向減毒選育、使菌株毒性汰盡、抗原性獨存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4種種痘方法,其中,以水苗法最佳,旱苗法其次,痘漿法危險性最大。
痘疹接種還要經過選取、蓄苗(在適宜條件下藏貯)等一系列操作程式,但總的說還都是要感染一次痘疹,儘管做水苗等處理,仍是有相當的危險性,這種取自痘疹患者的痂的種痘稱為“時苗”。此後在多次實踐中,選擇苗種的經驗不斷發展,就用接種多次以後,經幾代的傳遞而致“苗性和平”的痘痂作疫苗,稱為“熟苗”。“熟苗”本質上是一種減毒的疫苗,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無疑是比“時苗”要安全得多。熟苗法在清代鄭望頤的《種痘方》、朱奕梁的《種痘心法》等書中均有所論述。由於痘疹法的成熟,清代國家已設立種痘局(《清史稿•黃輔辰傳》 ),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免疫機構。

病理傳播

痘疹 痘疹

中國的痘疹接種術為阻止痘疹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一定預防作用,對此法國哲學家伏爾泰曾給予高度評價。他在《哲學通信》中寫道:“我聽說一百年來,中國人一直就有這種習慣(指種痘疹)。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最講禮貌的一個民族的偉大先例和榜樣。”痘疹接種術的預防效果,不僅使中國人受益,而且引起其他國家的注意與仿效。1688年,俄羅斯首先派人到中國學痘醫,這是文獻記載的最先派學生到中國學習種痘的國家。1744年,中國醫生李仁山到達日本長崎,將中國的痘疹接種術首次帶到日本。1763年,在朝鮮人李慕庵的信札中記載了中國的痘疹接種術。1790年,朝鮮派使者朴齋家、朴凌洋到中國京城,回國時帶走大型醫學叢書《御纂醫宗金鑒》 ,書中《幼科種痘心法要旨》介紹了種痘疹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後來,朴齋家指派一鄉吏按照書中的方法試種痘疹,獲得成功。

絲綢之路是中國溝通世界的交通要道,中國醫學很早就傳到阿拉伯地區。痘疹接種法就是先傳到阿拉伯,後又傳到土耳其的。1721年英國土耳其公使夫人蒙塔古君士坦丁堡學到種痘疹,並將這種方法帶回英國,以後痘疹接種法又從英國傳到歐洲大陸,甚至越過大西洋傳到美洲。18世紀後半期,痘疹接種法在上述地區已普遍施行,甚至還出現了專門以種痘疹為職業的醫生(當時種痘疹者不一定都是醫生)。痘疹接種術還成為18世紀中葉美國人奪取戰爭勝利的有利保證。

有資料統計,戰爭中死於槍彈的人數遠遠低於死於疾病的人數,而痘疹是美國軍隊中發病率最高、死亡人數最多的一種疾病。1776年美國人亞當斯在費城發出絕望地感嘆:“痘疹呀痘疹,我們能對你做些什麼呢?我只祈求在新英格蘭的每個城市裡都開辦種痘醫院(指種痘疹的醫院)。”同年,沙利文將軍在給華盛頓總統的一份報告中說:“我們無法執行任務,因為某些軍團內,士兵全部患痘疹病倒了。”從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直到18世紀,痘疹肆虐仍使人恐怖,痘疹接種術成為這一時期人們對抗痘疹的主要手段。

歷史影響

痘疹接種法的發明,有效地保護了中國人民的健康,而且很快傳播到世界各地。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俄國醫生來到北京學習種痘疹的方法,不久又從俄國傳至土耳其,隨即傳入英國和歐洲各地。18世紀中葉,痘疹接種法已傳遍歐亞大陸。痘疹接種法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醫學的一大貢獻。

1796年英國人琴納發明了牛痘接種法,1805年傳入中國。因為牛痘比痘疹更加安全,中國也逐漸用種牛痘代替了種痘疹,並改進了種痘技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