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變應性結節性血管炎

本病是以皮下脂肪組織小葉間隔內細小血管受累為主,產生結節性皮膚損害為特徵的過敏性血管炎疾病,病程慢性,反覆發作。 損害往往先發於青壯年女性小腿,而後至大腿及臀,發於上肢極少。 基本損害為如楊梅或更大的皮下結節,自數個至10餘個不等。

皮膚變應性結節性血管炎(梅核丹)
本病是以皮下脂肪組織小葉間隔內細小血管受累為主,產生結節性皮膚損害為特徵的過敏性血管炎疾病,病程慢性,反覆發作。
損害往往先發於青壯年女性小腿,而後至大腿及臀,發於上肢極少。基本損害為如楊梅或更大的皮下結節,自數個至10餘個不等。散在分布,無局限於伸面或屈面傾向。大多數呈淡色、鮮紅或皮膚色,病期久者也可呈暗紅或紫紅色,壓之可退,結節消退或遺留少許色素沉著斑,無破潰及相互融合傾向。不同程度疼痛和壓痛,自覺小腿酸脹、疼痛、無力,伴水腫時尤甚,行走及站立時加重,或有膝、踝關節疼痛,但無紅腫。全身性症狀視發病緩急及損害多少而不同,一般有疲乏、睏倦、頭痛或 食欲不振等。大多數病例不發熱,少數病例夏天低熱、勞累後升高或於結節出現之前後幾天內高熱,也有呈寒熱往來之狀者,無持續高熱病例。多於春末夏初發病,秋後減輕,冬天緩解,如此季節性地反覆發作,持續幾年至10餘年不等,也有間隔幾年發作者。病期越長,損害越多,均無內臟損害表現。
本病病因不明,而發病可能與多種變應原引起的變態反應性有關,如扁桃體炎及齲齒等慢性感染性病灶及部分病例存在陳舊性肺結核和頸等部位的淋巴結結核病灶,其OT試驗多呈強陽性反應,抗結核藥物治療後可不再發作,因而結核過敏是其原因之一。由於損害主要發生於下肢,故血液動力學影響也可能有一定關係。
一般實驗室檢查無特異性發現,診斷本病以臨床表現為主。其組織病理改變有如下特徵:基本病變是皮下脂肪小葉內及其間隔間以淋巴細胞侵潤為主的毛細血管和細小靜脈炎,並見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同時可見組織壞死和肉芽腫形成。本病是與結締性紅斑和硬紅斑不同的獨立疾病。
中醫將次類病歸於“梅核丹”等範疇。濕認為是熱蘊於臟腑之內,寒濕侵襲於外,熱與寒濕腥蘊結,致脈絡痹阻或經絡瘀結、氣血凝滯而發病。
現代醫學治療本病視病因、病變性質及其發病機理而定,如與結核病關係明確者,以抗結核藥物治療為主,效果較為滿意;病因不明者,可用消炎疼、強的松等治療,但不能長久用。套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等中藥治療可獲得較好的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