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爾蘇茨基

約瑟夫·皮爾蘇茨基,又譯作約瑟夫·畢蘇斯基(Jozef Pilsudski,1867年12月5日-1935年5月12日)是波蘭備受爭議政治家、軍事家、民族英雄和獨裁者,波蘭社會黨右翼領導人。青年時期曾參與謀劃刺殺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行動而被捕,流放到西伯利亞。後加入波蘭社會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對俄羅斯作戰,但被德國囚禁。

約瑟夫·皮爾蘇茨基,又譯作約瑟夫·畢蘇斯基(Jozef Pilsudski,1867年12月5日-1935年5月12日)是波蘭備受爭議政治家、軍事家、民族英雄和獨裁者,波蘭社會黨右翼領導人。青年時期曾參與謀劃刺殺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行動而被捕,流放到西伯利亞。後加入波蘭社會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對俄羅斯作戰,但被德國囚禁。
1918年,波蘭成功獨立並建立共和國,他成為總統至1922年並對蘇聯作戰。1922年他被解職。1926年,他發動軍事政變,自任總理,實行殘酷的獨裁統治,逮捕議會中反對他的議員,宣傳法西斯主義。他積極和納粹德國的元首希特勒合作,簽定互不侵犯條約。他於1935年逝世,4年後波蘭被德國占領。波蘭華沙有一座廣場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是20世紀波蘭最了不起的軍事統帥,也是一位敢於挑戰大國的小國牛人。他出身貴族,早年參與創建波蘭社會黨,他對波蘭摯愛情深,對俄國懷有刻骨仇恨,竭力反抗沙俄的統治,曾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指揮波蘭軍團同奧軍一起對俄軍作戰。
戰後他於1918年宣布波蘭獨立,擔任國家元首和陸軍總參謀長。他夢想建立一個包括烏克蘭、白俄羅斯和立陶宛在內的由波蘭領導的聯邦國家,於是趁蘇俄內戰之際,出兵烏克蘭和立陶宛。1920年他攻占了烏克蘭首府基輔,但很快就被蘇聯紅軍逐走。蘇聯紅軍乘勝進軍,打算直接滅掉波蘭,畢蘇斯基指揮波蘭軍隊利用蘇軍弱點以少勝多,在華沙戰役中大破蘇軍,赫赫有名的蘇軍驕傲圖哈切夫斯基元帥成了他的手下敗將。
他也因此聲譽鵲起,成為名震歐洲的風雲牛人。1926年他發動軍事政變,擔任國防部長,成為波蘭實際上的獨裁者,1934年與希特勒簽訂了《德波互不侵犯條約》。1935年在華沙去世。他是波蘭歷史上一位能力超凡、手腕靈活的政治家和軍事統帥,他重創蘇軍的業績使一貫備受俄國欺壓的波蘭恢復了自尊和自信。
波蘭社會黨是以波蘭社會黨人巴黎代表大會(1892年11月)確定的綱領方針為基礎於1893年成立的。這次代表大會提出了建立獨立民主共和國、為爭取人民民眾的民主權利而鬥爭的口號,但是沒有把這一鬥爭同俄國、德國和奧匈帝國的革命力量的鬥爭結合起來。約·皮爾蘇茨基等認為恢復波蘭國家的唯一道路是民族起義而不是以無產階級為領導的全俄反對沙皇的革命。從1905年2月起,以馬·亨·瓦列茨基、費·雅·柯恩等為首的左派逐步在該黨內占了優勢。他們反對皮爾蘇茨基分子的民族主義及其恐怖主義和密謀策略,認為只有在全俄革命運動勝利基礎上才能解決波蘭勞動人民的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問題。1906年11月在維也納召開的波蘭社會黨第九次代表大會把皮爾蘇茨基及其擁護者開除出黨,該黨遂分裂為兩個黨:波蘭社會黨—“左派”和所謂的波蘭社會黨—“革命派”(弗臘克派)。
波蘭社會黨—“左派”主張同全俄工人運動密切合作,可是它力圖把波蘭和俄國工人運動中除民族主義派別外的所有派別機械地聯合起來。在1908—1910年期間,它主要通過工會、文教團體等合法組織進行活動。它不接受孟什維克的在反對專制制度鬥爭中領導權屬於資產階級的論點,可是與孟什維克合作,支持他們反對第四屆國家杜馬中的布爾什維克代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該黨持國際主義立場,參加了1915年的齊美爾瓦爾德代表會議和1916年的昆塔爾代表會議。該黨歡迎俄國十月革命。1916年12月,該黨同波蘭王國和立陶宛社會民主黨一起建立了波蘭共產黨。
波蘭社會黨—“革命派”於1909年重新使用波蘭社會黨的名稱,強調通過武裝鬥爭爭取波蘭獨立,但把這一鬥爭同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割裂開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起,該黨的骨幹分子參加了皮爾蘇茨基站在奧德帝國主義一邊搞的軍事政治活動(成立波蘭軍團)。在戰爭期間,以皮爾蘇茨基為首一批領導骨幹脫離該黨。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該黨轉而對德奧占領者採取反對立場,開展爭取建立獨立的民主共和國和進行社會改革的鬥爭。1918年波蘭社會黨參加創建獨立的資產階級波蘭國家,1919年同原普魯士占領區波蘭社會黨以及原奧地利占領區的加里西亞和西里西亞波蘭社會民主黨合併。該黨不反對資產階級地主的波蘭對蘇維埃俄國的武裝干涉,並於1920年7月參加了所謂國防聯合政府。1926年該黨支持皮爾蘇茨基發動的政變,同年11月由於拒絕同推行“健全化”的當局合作而成為反對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