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氏縣

皮氏縣

皮氏縣是今山西河津市在古代的名稱之一,是秦朝設定,縣址在今山西河津市陽村鄉太陽村東南。

皮氏縣(今山西河津市古稱之一),戰國魏皮氏邑也。《括地誌》云:皮氏城在今龍門縣西一里。秦惠文君九年,渡河取汾陰、皮氏。梁襄王六年,秦取我汾陰、皮氏、焦。《竹書》:襄王十二年,秦公孫爰帥師伐我皮氏,翟章帥師救之。十三年,城皮氏。又梁哀王十二年,秦來伐我皮氏,未拔而解,後為皮氏縣。漢河東守番系請穿渠引汾水以溉皮氏,是也。後魏始改皮氏縣為龍門,蓋因山以名縣。
陸澄曰:河東龍門城西對夏陽之龍門山,後魏置龍門鎮於此。孝昌三年,以薛修義為龍門鎮將。永熙末,高歡破潼關,屯華陰,龍門都督薛崇禮以城降歡,即是城也。隋大業十一年,李淵為山西河東撫慰大使,擊破賊帥毋端兒於龍門。十三年,淵起義師克絳郡,遂至龍門。唐武德二年,劉武周將宋金剛逼絳州,陷龍門。調露初,以突厥降部背叛,遣將屯龍門以備之。開元二年,置倉於此,曰龍門倉,城蓋濱河要口矣。宋因改曰河津。《通志》:元皇慶初,舊縣為河所圮,因移治西北一里。明景泰初,因元城修築雲。
皮氏縣是秦朝設定,縣址在今山西河津市陽村鄉太陽村東南,太陽村原村口牌坊上書“古皮氏城”四個大字。當代著名詩人、網際網路哲學家曹喜蛙夢幻史詩《清明河東圖——古皮氏城紀事》就是以古皮氏城為背景。
皮氏縣縣治北面正對龍門山。風水先生說,龍是皇帝的象徵,龍門象徵帝王之門,縣門不能正對皇門,因而皮氏縣城不許開北門,一開北門,就會有人造反,或出真龍太子。
此後歷代沿襲,龍門縣、河津縣縣治均無北門,只能在東城牆開兩個門,縣城仍為四個門。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因皮氏縣城被沙壓水淹,遂東遷1.5公里,並改皮氏縣為龍門縣,後來,為了鎮邪,就在九龍山崗陸續建廟,諸如禹王廟、雷公廟、藥王廟、山神廟、帝君廟、三皇廟、天神廟等等。到唐武后天授元年(690),唐朝皇后武則天改國號為周,正式當了女皇,這年秋天回故鄉并州(太原)文水縣祭祖。她從長安出發,取道韓城,過了禹門口,在龍門縣休息。夜晚,她發現龍門縣城北面霞光萬道,不解其因,縣令回答說:“此乃城北幾個小廟,夜放奇光是神迎聖駕,乃吉祥之兆。”武則天聽了十分高興,她篤信佛教,遂把中間一剎改名龍闕寺,令國庫撥銀擴建寺院。
北宋宣和二年(1120)梁山泊好漢武松與時遷火燒龍闕寺,龍門縣令上報朝廷,信奉道教而且自稱“教主道君皇帝”的宋徽宗,得知龍闕寺與梁山泊有關連,又怕龍門出真龍天子,即將龍門縣改為河津縣,將龍闕寺改為真武廟(即玄武廟),供奉北方之神玄武,以鎮北方金人南侵。玄武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四神之一(古稱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後為道教所信奉。相傳他原是古淨樂國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東海來游,遇天神授此寶劍,入湖北武當山修煉,經四十二年而功,成白日飛升,威鎮北方,號玄武君。
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因避諱,始改玄武為真武。宋真宗時,尊為“鎮天真武靈應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號稱“真武大帝”。因真武大帝的生日是農曆三月三日,其飛升成仙之日是農曆九月九日,所以,‘每年的三月三、九月九真武廟都舉行盛大廟會,藉此紀念真武。後來,到元朝皇慶元年(1312),河津縣城又被汾水漫淹,再北遷一里高台(即今老城),一些信奉道教的人沿襲永樂宮崇拜呂洞賓,又相繼捐資增修了崇文閣、純陽洞(亦即紀念呂洞賓的呂祖洞,呂洞賓號純陽子)、三皇洞、玉皇閣、藥王廟、朝天宮、仿蓬萊、南天門等建築物,使真武廟成為一個雄偉壯觀的古建築群和旅遊勝景。真武大帝被稱為“無量祖師”,呂洞賓被稱為“純陽祖師”,故九龍廟也叫祖師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