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爾·讓內

讓內雖然在神經學家沙可的指導下工作,但他否認癔病是生理性失調這一觀點,而把癔病歸因為心理失調,主張最佳療法是催眠術。催眠術用於記憶損傷和消除固執觀念特別有效。他發展了心理學和心理病理學體系,把它稱之為“行為心理學”。這一觀點在《癔病的主要症候》一書中得以充分體現。

簡介

皮埃爾·讓內 【Pierre Janet 【1】 1859.05.30-1947.02.24】,法國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出生於法國巴黎,逝於法國巴黎。

經歷

1879 年進入高等師範學校主修哲學,1882-1889 年在勒阿弗爾大學沙托魯大學執教,同時在巴黎大學攻讀哲學博士,1889 年以《精神的不自主運動》【2】 的論文在巴黎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882 年報告了一例罕見的“催眠”和“千里眼”案例,引起了 J.沙可對他的注意,1889 年應沙可之邀到巴黎最大的精神病院 - 薩爾伯屈里哀精神病院工作。該院性質上是巴黎婦女精神病醫院,也是沙可的神經學實驗室和診所,1890-1894 年,讓內接替沙可任該院心理實驗室主任,在讓內的指導下,該實驗室工作的重點從神經病學開始轉向心理學。1892 年,他完成博士論文《癔病患者的精神狀態》,並將癔病(即歇斯底里)的表現加以分類,沙可在為該論文所寫的序言中,贊同他關於心理學和醫學應當合作的主張。1893 年獲得巴黎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他經過大量有關癔病臨床病例的系統整理,於 1892 年出版其名著《癔病的心理狀態》。1895 年起在索邦大學講授實驗心理學課程。1902 年接受法蘭西學院院士席位,執教於法蘭西學院,並接替 T.里博成為實驗和比較心理學主任,在那裡一直工作到 1936 年退休 【3】。1904 年與 G.杜馬一起創立法國《正常與病理心理學》雜誌並任主編。1906 年赴美國哈佛大學講演,次年出版題為《癔病的主要症候》一書,該書影響極大,再版於 1920 年。

成就

讓內雖然在神經學家沙可的指導下工作,但他否認癔病是生理性失調這一觀點,而把癔病歸因為心理失調,主張最佳療法是催眠術。催眠術用於記憶損傷和消除固執觀念特別有效。他認為,病人在催眠狀態中能夠再現痛苦的記憶,後者象似神經症的根源。基於此他對心理變態的原因提出了一個新的解釋:心理動力學模型。不愉快的心理經驗,隱蔽的衝突或情緒創傷常常導致心理及精神疾病。他發展了心理學和心理病理學體系,把它稱之為“行為心理學”。這一觀點在《癔病的主要症候》一書中得以充分體現。
在對催眠研究的基礎上,他提出分離理論(dissociation theory)。讓內接受巴黎學派的催眠是人為產生的精神病和神經症的主張,認為可被催眠的人都有精神病理基礎。他指出,正常人的活動受意志支配;而人的整個意識和人格由許多分離的部分組成。正常的人依靠一種強有力的綜合心力將各個分離的部分聯繫在一起,如果人的綜合心力太弱,無力統一整個分離的部分,那就會出現人格和精神的分離。這種分離狀況將從他的行為中表現出來。催眠就是用人為的方法使人的綜合心力衰弱到不能以意志控制衝動的觀念,使觀念脫離完整的、正常的人格,因而出現精神病症樣的現象。
讓內解釋心理失調的中心信念是心理張力。在他看來,人都具有充分的趨向,保持一定的潛力,這種趨于波動的潛力就是心理張力。精神生活的統一由心力來維持。心理力有損,張力減低,就會造成心理障礙。健康的人格是具有維持思想和情感的完整系統的盡力水平的人格,而心力的波動,諸如情緒過分激動或精神過分緊張,會引起心力過度消耗,張力減低,無法應付問題,從而導致神經症。癔病患者具有虛弱、易受暗示、記憶失常和固執觀念等特徵。癔病人格缺乏整合作用,患者的精神會分裂成有意識和無意識過程,因此產生多重人格。讓內還指出,癔病患者的固執觀念限制了意識注意力,強迫不可接受的思想進入無意識領域,在無意識領域裡它們便轉變成象徵的症狀。這一理論非常類似於 S.弗洛伊德的理論,兩者之間關於究竟哪一位先使用無意識概念曾引起爭論。
讓內的主要貢獻之一是把神經症劃分為癔病和精神衰弱,前者主要為心理張力的減低,後者則是人格自我的分離。讓內對於心理障礙的治療也是心理學性質的。基本原則在於注重節流,防止耗損。由於這種治療思想,後人把他看作精神分析治療和行為治療的先行者。又因其主張經院心理學應同神經病的臨床治療聯繫起來,故在法國和美國較有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