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東邊是白塔鎮、南邊是淡竹鄉、西邊是橫溪鎮、北邊是埠頭鎮。是朱姆溪、萬竹溪、九都坑溪、黃榆坑五溪匯合點匯入永安溪,可同時看到五溪月亮倒影,故皤灘有夜觀五月(指五個月亮倒影)之景。皤灘又是水陸交匯之地,沿靈江、永安溪的水路在皤灘攏岸,通往浙西的蒼嶺古道也在皤灘起步,這種連線東南沿海與浙西內陸的優越地理位置,便得她成為古代浙東南山鄉的一個著名商埠和古代食鹽之路的一個重要中轉碼頭。成為我縣西鄉交通之樞紐,清同治年間曾設“千總”。
名稱來歷
有二說:
其一,因地處永安溪南畔,由於溪面寬闊,一片白茫茫石子,故稱為“白溪灘”。後有一秀才將“白”改作“皤”,“皤”即白之意,故改稱皤灘。
其二,皤灘原來只是一個船埠,附近幾個村莊居民搬到這裡設攤營業,故稱此為“搬攤”。後附近幾個村民集中於此建村,隨之“搬攤”之名演變為皤灘村。鄉政府設在該村,所以稱“皤灘鄉”。
歷史沿革
鼎盛的清朝中期,皤灘古鎮頗具規模,主街道呈“龍”形,鵝卵石鋪嵌,彎曲有致,長達2公里,街面石板櫃檯比比皆是:除“水埠頭”外,鎮內還分布著“埠頭”五處:武義埠、東陽埠、縉雲埠、永康埠和公埠。古鎮區集中大量明清古建築群,豐富多樣,有商家老店、民居古宅、妓院賭場、書院義墊、祠堂廟宇。自民國初期起,由於交通條件的變異及天災人禍,皤灘古街逐漸蕭條,特別是鐵路通車,使皤灘鹽路失去了原有的功能,皤灘市面也風光不再,但主體建築與結構卻保持完整。
歷史文化
龍形古街
龍形古街,是皤灘古鎮留給我們的一個獨特而非常具體的外在形態。它的特色與風格,可以以下幾個方面去欣賞,古街形態、店鋪、民居、祠堂廟宇、鵝卵石鑲嵌的地面等。這五個方面關聯一氣,相輔相成,是引發外部世界的興致所在,也是遊人們在皤灘徘徊踟躕、流連忘返的基本亮點。
桐江書院
桐江書院位於千年古鎮皤灘,距皤灘古街一公里。書院系宋幹道(1165-1173)年間,晚唐詩人方乾第八代孫方斫舉資創建。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曾數次蒞臨,為書院題名並遣子就學,使之名冠江南,號稱“江南第一書院”。樂清王十朋慕明來此求學,後得中狀元,奉書“東南道學世家”。數百間,書院雖飽經風霜,幾度遭毀,但摧而彌堅,人文淵藪,至今古風猶存。書院周圍鼎山疊翠,鑒水瑩回,古木成蔭,良田阡陌,耕讀氣息十分濃郁。已成為廣大遊客旅遊觀光、接受傳統文化薰陶的一處勝地。
針刺無骨花燈
針刺無骨花燈是皤灘的一絕。此燈造型別致,工藝獨特,製作精美,小巧玲瓏,古樸典雅,更奇的是,燈身沒有骨架,全用繡花針刺成各種花紋圖案的紙片貼上而成,玲瓏剔透,輕巧能飛。最近十幾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重視下,花燈得以發掘整理,並閃亮登場,一舉獲得國內金獎,被志家稱為“中華第一燈”、為仙居爭得了“花燈之鄉”的美譽。
所轄村居
皤灘下街、皤灘上街、金坑口、楓樹橋、大丘田、前陳、後地、板橋一、板橋二、板橋三、山下、長埂、下洪、呂前、湯坎頭、萬竹口、萬竹王、董坑口、陳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