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洪業:皇太極的盛京春秋》內容簡介:皇太極在位期間,清朝開始大量任用漢臣,皇太極從漢臣那裡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治國之道,完善了清朝的各項制度和禮儀;在軍事上皇太極加緊了對明朝的進攻,並收服了朝鮮和蒙古,對明朝實現了戰略上的包圍。在皇太極的籌劃中和戰鬥下,大清王朝一步步堅定地完成了開國的準備。
編輯推薦
《洪業:皇太極的盛京春秋》:清軍入關之前的歷史,大清開國之始的春秋。在有生之年未能實現入主中原的夙願,但這並不影響皇太極在後世心中的地位。他的一生伴隨著清王朝的崛起歷程,戰亂中登基的他積極吸取漢族政權的先進文化,把父親建立起來的後金這一軍事意味濃烈的少數民族政權改組.為清這一以後統治了中國將近三百年的王朝,這本身就是皇太極的最大功績。他在位時的努力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媒體推薦
太宗(皇太極)允文允武,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雖大勛未集,而世祖即位期年,中外即歸於一統,皇帝之治謀遠矣。
——《清史稿·太宗本紀》對皇太極的評價
皇太極是繼努爾哈赤之後又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為大清皇朝定鼎燕京,統一華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著名歷史學者閻崇年對皇太極的評價
惟多得人為可喜耳。金銀幣帛用之有盡,如收到一二賢能之人,堪為國家之助,其利賴寧有窮也!
——《清史稿·太宗本紀》皇太極的人才觀
雲合則至雨,蒙古部合則成兵,其散猶如雲收而雨止也。俟其散時,吾當亟取之。
——《清史稿·太宗本紀》皇太極眼中的蒙古
我國當竭力耕織,衣食足,又何求乎?緞帛者,粉飾之物也,雖無何傷我?
——《東華錄》皇太極對農業的看法
目錄
序篇:十三副鎧甲的傳奇
即位:立馬江山千里目
亂世出英雄
走上征戰的前台
承繼汗位,捨我其誰
獨霸:從汗王到皇帝的路有多長
要武功也要文治
絆腳石終要被踢開
以制求衡的馭人術
經營:生機勃勃的八旗之國
遼海城頭也有春
設都察院監察百官
理藩的關鍵在懷柔
外援:北風吹斷馬嘶聲
兵臨城下的“兄弟之盟”
與蒙古的結盟與征戰
牧馬黑龍江畔
血戰:自狼河北秋偏早
且和且戰的緩兵之計
棋走險招假道蒙古
袁崇煥之死
招撫: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你是我的知音
一次失敗的招撫
良禽擇木而棲
整編:融合才能共生
何不以德服人
娶妻也要講政治
與佛教的親密接觸
攻心:北京近在眼前
世間已無袁崇煥
生存還是死亡
兩番招降祖大壽
順水推舟的禮遇
功敗垂成的議和
未酬:莫問千秋萬歲名
重泉若有雙魚寄
受人尊敬的安全閥
誰將得到天下
再說裊太極
尾聲
附錄皇太極大事記
序言
1626年9月,68歲的清太祖天命汗努爾哈赤,留下一個草創的後金汗國溘然而逝。在不見刀光劍影卻暗藏殺機的繼位爭鬥中,他的第八子皇太極雖非特彆強勢,卻力克群雄,最終繼承父位,成為後金的大汗。
皇太極在位僅僅17年,但對於後金汗國乃至後來的大清王朝來說,這是至關重要的17年。在這17年間,皇太極勵精圖治:修內政,拓疆土,改國號,強八旗,使後金汗國從一個偏踞東北的地方政權成長為與明朝公然對峙的“大敵”,為後來清軍入關,定鼎燕京,統一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這個意義上說,皇太極正是大清王朝的開國之君。我國北宋年間有位精於易術玄學的百源先生,曾作“梅花詩”十首,以象徵性隱語設喻,預言其身後1077年-1977年900年間的中國世事。頗令人玩味的是,竟皆有暗合。而這十首詩中就有兩首與女真族和"金"政權有關。
第一首是:“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這首詩講的是北宋靖康之變。靖康元年,金人攻破開封掠徽欽二帝,南宋與金國劃江淮而治,裂土為疆。百源先生的所謂“不信”,因女真本為北方一極弱小之少數民族,經濟、軍事實力與大宋皆無法相比,但北宋竟亡於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