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醫沉浮錄

百年中醫沉浮錄

《百年中醫沉浮錄》是一本鄭洪編寫,由廣東科技出版社在2010年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國醫"之殤:百年中醫沉浮錄》內容簡介:中國近代,狂瀾突進、風雷激盪的社會與

百年中醫沉浮錄

文化變革給傳統文化帶來不小的傷害:如果說革命是醫治國弱民貧無法避免的虎狼重劑,“打倒孔家店"確實是破除封建、思想啟蒙所必須,然而,並不涉及思想政治,僅僅是民生日用的中醫。卻何以屢屢成為新文化運動干將們的“靶子”呢?

上醫醫國”——國已病,巾醫的母體傳統文化已病,何來“上醫”?唯有自救而已!由此,中醫的抗爭風雲,成為近代文化變革中的重要事件。那么.究竟百年前,中醫的先輩們對這些病症,為自己、為社會各開為什麼樣的方?取得了什麼成效?當下中醫的發展困局,又與近代的變革有什麼淵源?溫故思親,也許你能打到答案……

作者簡介

鄭洪,1972年生,中醫學史碩士,中醫內科學博士,現任廣州中醫藥品嘗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副館長。中醫醫史文獻專業教授,致力於中國傳統醫學歷史文化研究,近年主編及副主編有《嶺南醫學與文化》、《圖說中醫學史》、《中國防疫史》、《中國古代醫學教育與考試制度研究》等專著。

陸金同,1972年生,中醫基礎理論碩士。廣州巾醫約大學副研究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專家組成員。長期從事衛生政策研究、中醫藥文化傳播、新聞和文化觀察。曾獲全國“抗非”優秀新聞作品獎、衛生部“禮來杯”全國新聞作品二等獎、國家中藥管理局中醫約發展大會論文二等獎等,先後受劍中宣部、全國記協、衛生部、國家中醫管理局等部門表彰。作品《永遠的白衣戰士一追記廣東省巾醫院葉欣護士長》入選國小語文課本。

圖書目錄

序篇:“古今大變局”的開端/1

近代,是中國文明裂變與再造的時期。西風東漸之下,傳統醫學與傳統文化的其他領域一樣,不可避免地步入了著名中西匯通醫家唐宗海所稱的“古今大變局”中。在這個“變局”里,人們要面對的不僅是醫學知識與思維的差異,更有社會整體環境改變下的適應與生存問題

晚清中西醫的匯通與論爭/9

綿延數千年的中國傳統醫學,在晚清突然遇到一種完全不同的外來醫學,會有怎樣的反應呢?事實看來,衝突堪稱劇烈。然而仔細想想,其間有多少是真正的醫學討論,又有多少是裹挾於時代大潮下的浮囂之爭?舊中國之落後,首先是制度的落後。這或許是論爭伊始人們得出的最有價值的結論

甲午之疫:廣州不設防/17

光緒甲午,公元1894年,在廣州發生了有10萬人死亡的大瘟疫。沒有專業醫療隊伍和公共衛生政策的廣州,就如同座對瘟疫不設防的城市,僅靠個別醫生英雄和道德志士,無法阻止它的淪陷。這場大疫,以慘酷的形式,再次向晚清政府提出了醫事管理與公共衛生改良的問題

衛生行政的起步:西醫當朝,中醫在野/25

由於傳統政治缺乏醫療衛生方面的系統管理,中醫本就算不上“在朝”,到近代因為西醫開始占據衛生行政權力,卻下變成了“在野”。西醫有衛生學方面的長處本來並不意味著全面的學術優勢,但因為與行政權力的結合而影響力陡然增大。再加上緊隨其後醫生執業和註冊等權力順勢為當時立場並不客觀的西醫所掌握,中醫就不免要面臨一場劫難

梁啓超醫療事件與中醫境遇/33

被西醫誤割右腎的梁啓超,不肯追究西醫院的責任,甚至還公開為對方開脫,人們還可以理解為梁啓超對“科學”的寬容。但是,對於自己多次經中醫治療好轉的事情,他卻絕口不向社會公開,甚至在聲明中還批評中醫治病為“瞎猜”;接受中醫老友的治療,卻又說他“言涉虛杳”。這就讓人難以理解:何以對西醫與中醫的態度反差這么大?

合群進化:中醫社團意識的覺醒/41

如果說近代中西醫的論爭在學術上一直處於相持階段,那么中醫參與論爭的形式則在不斷更新。從最初陳定泰朱沛文等匯通醫家的個人研求,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出現結社、集會和創刊辦報,中醫在形式上逐漸走向近代化。這種變化,使中醫在抗爭政府衛生行政歧視時有了充分的力量

1929:中醫反擊“廢止舊醫案”/49

1929年2月底,在滿座西醫的國民政府第一次中央衛生委員會會議上,一個“廢止中醫”的決議,在中醫缺席的情況下赫然通過了,過程中甚至只有如何執行的討論,而沒有應否實行的爭辯。訊息傳來,舉國大嘩。中醫界、中藥界、商業界紛紛參與到這場抗爭中來。本就暗流涌動的“朝”“野”之爭,就這樣因為行政權力的不公正傾斜,終於擺上了台面

缺席還是僭席?——中醫納入教育系統的爭議/57

國民政府教育部拒納中醫學校,使得中醫被迫落入了“第22條軍規”式的陷阱——申請醫生資格的前提是擁有教育部立案學校的學歷,而教育部從未批准過中醫學校立案!缺乏法理上的合法地位,對中醫的發展顯然是不利的。儘管中醫界據理力爭,但由於當政者根本無聽無視,最後甚至連“學校”的名稱都被打上了“非法”的烙印。中醫爭取教育權利的鬥爭,一時間陷入了僵局

上醫醫國:中醫教育自主轉型/65

1924年9月15日,經過近10年艱苦籌備的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典禮上,木刻校訓赫然:“上醫醫國,先覺覺民。”前句出自《國語》:“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後句出自《孟子》:“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在中醫教育不被承認的當口,中醫藥界自主創辦中醫學校,其所謂“醫國”“覺民”,豈是僅指醫學,難道沒有警醒世人尤其是當局應當正確認識中醫中藥的用意嗎?

“國醫”時代(上):名分攸關的“舊醫”與“國醫”之爭/75

西醫為了標榜自己的“先進”,自作主張地把中醫稱作“舊醫”,這更讓中醫界抗議的聲浪高漲,並針鋒相對地提出“國醫”之稱。以“國”字冠於中國事物,本非特例,然而以國文豐富、微妙的內涵來揣度,“國”字當頭,隱隱就有了一種正統、主流的意味。隨著1930年中央國醫館的正式建立,一個貌似給中醫界帶來新希望的“國醫”時代來臨了

“國醫”時代(中):科學化路向的傍徨/83

通觀國醫“科學化”的各種主張,從積極方面說,它確實是國醫館得以成立和爭取政府及社會支持的安身立命之本。但如何“科學化”,則是非常複雜的學術問題,不是單憑願望能夠達至的。事實證明,以國醫館為代表的中醫改良者向“科學”的妥協,並未換來自命“科學”的西醫的青眼,相反卻失去了不少中醫的支持。在把握學術發展方向上,中醫改良者們陷入了傍徨之中

“國醫”時代(下):關乎“國際體面”的《國醫條例》之爭/9l

隨著“中醫”被確定為正式的官方名稱,短暫的“國醫”時代落幕了。在此段時期里,中醫要求獨立行政的主張也許有些不切實際,但畢競改變了“衛生行政機關,競無主管國醫的職官”的局面。只是,未能爭取到至關重要的合法教育權利,仍然說明,所謂“國醫”帶來的“尊崇”感,不過是虛假的幻象。它的意義,正像人們對中央國醫館、對“中醫科學化”的期望一樣,要打很大的折扣

慈善施仁:中醫服務的優秀傳統/101

中醫一向被稱為“仁術”,在近代公共衛生機制尚不完善時,各地中醫善堂在民間醫療救濟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興盛的中醫慈善事業,體現了中醫簡、便、廉、驗的優勢,嘉惠貧病甚深。它彌補了政府醫療系統中中醫缺失而百姓又看不起昂貴的西醫的不足,同時也使中醫更深入地在民眾中紮根,從而立於不敗之地。

海外堅守:華僑中醫的崎嶇生存/111

近代以來,隨著福建、廣東幾次“下南洋”的移民潮和旅居海外華人的日益增多,中醫中藥也因應這個人群的廣泛需求,在海外紮下根來。然而,近代海外中醫的困境,與國內也有頗多相似之處,往往不得不屈從於當地衛生行政的制約。隨著醫學觀念的更新,現代社會已經越來越認識到中醫藥的獨特價值,當代允許中醫、針灸正規行醫的國家和地區不斷增多,中醫教育也得以逐步開展。

中醫考試:跛足的執業之路/121

在經過廢醫一抗爭的鬥爭之後,政治層面上已經不能把中醫排斥在衛生行政之外了,但由於中西醫確實存在諸多觀念差異,當此境遇,中醫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畫地為牢製造一個“純中醫”圈子就可以發揚光大嗎?一種受限制的學問,必然不是完整的科學;而受限制的醫生,也不可能是真正負責任的醫生。明鑑乎此,近代中醫拒絕在業務上再度“跛足”,一直在力爭全面的行醫權利。

中醫醫院:中西知識共存的空問/129

醫院形制誕生於西方,它是以近現代的病菌理論、衛生知識和消毒技術作為基礎的。而傳統中醫在氣化式的病因理論下,比較缺乏近距離預防傳染的技術手段。所以,中醫若設立醫院,就必不可少地要採用西式的衛生措施。所以說,中醫醫院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中西醫學知識共存的空間。這並不等於中醫西化,而是在適應現代社會基礎上發展中醫的必須手段。

處方鑑定:司法中的中醫話語/137

南國“特區”:陳濟棠主政下的廣東中醫/145

考驗與轉機:中醫抗戰赴車難/155

在敵後:淪陷區中醫的生存和鬥爭/165

唇齒相依:廣東藥業的控榮衰/173

爭鋒:戰後中醫的參政之途/183

國民政府要人與中醫/191

求索:如何才是“新中區”/201

餘音:相信未來/21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