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築背景
"及賊敗後,好善者盡撿白骨合埋於鐵屎嶺,此塵土成墳灰,以志之,今名‘百家墳’是也"。
史實
清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大洪國南興王陳金釭(三水人)部將黎東九會同廣西容縣義軍首領揭三大、曾五大率義軍進入化州境內,當義軍來到化州的壺垌時,“附近各族男婦皆避亂聚隆,當外築木柵為固,賊圍困經旬,用地雷攻破當鋪,擄婦女數百,殺人千餘,棄屍於圩邊井中”。正月二十日,義軍攻占了壺垌堡。
義軍兵勢甚盛,順勢攻取了調馬寨、石坡樓。二月初五,攻破了石水堡,接連打敗進二都團練局等組建的團練武裝,地主豪紳紛紛外逃。義軍以寶圩、播揚、壺垌互為犄角,控制化境東北。三月上旬,分兵進占平定、播揚、那務、合江、江湖、林塵等地,勢如破竹,直逼州城。
知州李際昇派人向高州府城告急,府城正處於戒嚴狀態,難以分兵支援,李際昇只好調集團練,招募兵勇,防守州城。李際昇在民間招募了千餘名團練。自三月初,義軍大舉進攻林塵,官軍退守山心、謝松等地。三月十三日,官軍反擊,義軍敗退,州城得以解圍。官軍乘勝追擊,直至合江的方田。進占平定、江湖等地的義軍與官軍戰鬥同樣失利,都退守到那務、壺垌一帶。
五月,張欽泰代理化州知州,並於六月下旬督率各地團練,配合高州守備陸龍芝的官軍共3000餘人,從那務向義軍陣地發起進攻。二十八日,義軍向戰鬥力較弱的團練陣地發起突擊,有數名官員被擊斃,官軍全線潰敗。七月上旬,官軍與團練經過整頓之後,以千人之眾,重新組織進攻。義軍迎戰失敗,退至壺垌抗擊。官軍在大沙嶺安營紮寨,對壺垌一帶的義軍形成包圍,並再次運來大炮對義軍陣地猛烈轟擊,義軍陣地幾乎被攻破。當時東路義軍在茂名東北打敗了清軍副將卓興,隨後,元帥鄭金決定揮軍萬人迅速增援壺垌,七月十七日,到達前線。第二天,義軍對官軍反包圍,雙方自卯時一直激戰到戌時,官軍七座營壘全被摧毀,死傷千餘人。陸龍芝部幫帶陳德銑從陵江浮水至那務上岸,才幸免於難。此後,官軍再也無力發起進攻,只能加強州城的防守。
同年十二月,義軍元帥鄭金和大將劉超率領義軍萬人進攻中垌、官橋、蛇塘、新安,復北占領江湖、林塵、尖崗等地,攻打碉堡,掃蕩團練,“那務以下兩百里,積屍相屬”(《信宜縣志》語),戰鬥激烈。同治二年春,義軍退回信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