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背景
《至聖百字贊》相傳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1368—1399在位)所撰。
原載清劉智編著《天方至聖實錄》:
明太祖高皇帝敕建禮拜寺於金陵(今南京淨覺寺),御製至聖百字贊曰:
“乾坤初始,天籍注名。傳教大聖,降生西域,授受天經,三十部冊,普化眾生,億兆君師,萬聖領袖。協助天運,保庇國民,五時祈佑,默祝太平,存心真宰,嘉志窮民,拯救患難,洞徹幽冥,超拔靈魂,脫離罪孽。仁覆天下,道冠古今,降邪歸一,教名清真。穆罕默德,至貴聖人(洪武元年)。”
正史不見記載:
這篇《至聖百字贊》,不見於正史文獻,故史家多疑之。大多數學者意見是即便有也是寫給明教的,至於“穆罕默德,至貴聖人”,其中的穆罕穆德應是後人添加。穆罕穆德也不是出生西域,西域範圍再大也大不到阿拉伯半島去。明朝王宗載曾於萬曆六年任提督四夷館少卿。在此期間 ,他蒐集了不少四夷館資料並於萬曆八年完成《四夷館考》,其中記載:“回回在西域,地與天方國鄰。”
而摩尼教的教主摩尼才是地道的西域人,所以穆罕穆德改成摩尼教主還靠譜。這實在是穆斯林篡改者的一大紕漏。
清代著名學者董佑誠《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跋》說到:“大抵西域清教皆宗佛法,後來更創新奇,滅棄舊教,故或奉阿丹,或奉耶助,而清真寂滅諸旨,則彼此同襲。回回之教出於大秦,歐羅巴之教,復出於回回。碑稱三百六十五種,肩隨結轍,及真寂、真威、升真、真常、真經,既與回回數相合。”
梁廷枏在《耶穌教難入中國說》中,也證實了這種說法:“合觀諸說,則末尼本同回回,而回回本同景教…。”又說:“《景教碑》一曰“常然真寂”,再曰“戢隱真威”,三曰“亭午升真”,四曰“真常之道”,五曰“占青雲而載真”。其以真立教,最為明晰。而今之清真寺,人稱之曰回回堂,其自稱則曰真教寺。”
(此文段矛盾重重,1寫到“大多數學者意見是即便有也是寫給明教的,至於“穆罕默德,至貴聖人”,其中的穆罕穆德應是後人添加。”那“授受天經,三十部冊”“教名清真”又作何解釋;2說默罕默德不是出生於西域,又出文獻記載:“回回在西域,地與天方國鄰。”)
相關歷史證據
《舊唐書·憲宗紀》載:元和二年正月庚子,回紇請於河南府、太原府置摩尼寺,許之,此即今禮拜寺所由立也。丁謙在《蓬萊軒地理學叢書》中解釋得清楚:“以唐元和時,始進摩尼,當時未悉源流,因其來自回紇,遂以回回教稱之”。在河南,從現存碑刻資料中可以約略尋出一點線索。如,鎮平縣柳泉鋪清光緒十四年十月十四日《增修清真寺碑序》載:“回教之有寺……方其奉朝請入中國,首建恆聖寺於羊城,繼修磨呢寺豫境,其後寺宇遍延天下,有謂清真寺者,有謂禮拜寺者,至今皆以清真為名焉”[61]。在河南以外,回族民間也有將回回與摩尼教混淆的現象。如,山西太原清真寺清光緒二年(1876)有碑刻載:“易思摩尼教門,新新不息而已”[62]。北京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敕建回人禮拜寺碑記》亦載:“回紇自隋開皇時始入中國,至唐元和初偕摩民進貢,請置寺太原”[63]。後來,又混淆了回紇和大食的含義,演繹出阿拉伯哈里發帝國應中國邀請,派兵助唐平叛安史之亂,其中部分留居中國,成了今天回族一部分的故事。顯然是望文生義,不明其理。而雲南昭通回族《馬氏家譜》等其他回族族譜的類似記載[64],則是混淆了借回紇兵平定“安史之亂”和征南詔的歷史。
歷史傳說
歷史上的朱元璋出身皖北貧苦農家,幼年為生計所迫,一度削髮為僧。元末,領導“紅巾軍”起義,
南征北戰,推翻蒙元統治,平群雄,摘取農民起義勝利果實,定都南京,君臨天下。朱元璋雖說貴為天子,基本是個文肓,漢文程度不高,對伊斯蘭教認識也不多。這篇《至聖百字贊》顯然是由深刻了解伊斯蘭教的文臣學士“捉刀”代庖,而以“御製”頒布海內,五六百年來,廣泛流傳南北各地,不少清真寺奉為珍品,刻石立碑,其中名句“普化眾生”、“洞徹幽冥”、“仁覆天下”、“道冠古今”、“降邪歸一”……也被製成匾額高懸,各地清真寺中屢見不鮮。穆斯林之家則敬書懸於華堂。至今仍是書法家揮毫情有所鐘的選錄。《至聖百字贊》之所以享有盛譽,並非因“御製”而得名,乃是文字短小精煉,通篇百字高度概括了先知穆罕默德的神聖使命,伊斯蘭“普化眾生”、“保庇國民”、“默祝太平”的真諦貫穿其中,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中外贊聖詩歌名篇不少,如此濃縮而全面,天上人間讚揚備至者似不多見,因而這篇《至聖百字贊》不失為中國伊斯蘭讚頌詩歌中的一篇絕妙好詞。
文章講解
今據經、訓及有關文獻解說以共識。
乾坤初始 天籍注名《古蘭經》創世紀:至尊安拉在六天之內創造了宇宙,天體沿循預定軌道運行,劃分了白晝與黑夜,繼又造化億萬生物,從雲中降下雨水,作為安拉在大地的代治者,人高於一切。穆罕默德則是古今“超人”,《天方詩經續贊》:“大哉聖人,天籍注名。統領萬聖,總集大成。”眉批“聖名書於阿而實九天之上”,即說明天地萬物未形成之前,“穆罕默德,是主欽差”一詞已銘刻在禁天(阿而實)之上。
《天方至聖實錄·至聖贊》注釋:“人祖阿丹初生,遊歷諸天,見天額曰‘穆罕默德,是主欽差’。不知為何時何人?真主敕命日:‘乃爾子孫,萬聖之領袖也。’阿丹思見其人,命下日:‘即汝當體有其原形,舉指可見。’阿丹即舉食指,額上泥丸之光,映於指甲,而於甲鏡中見聖光焉。”
安拉在《古蘭經》里昭示:“我確已使你本真理而為報喜者和警告者。沒有一個民族則已,只要有一個民族,其中就有警告者曾經逝去了”(35:24)。表明安拉在各個歷史時期,不同民族區域內派遣了數以萬計的使者,普化眾生,宣布“除安拉外,絕無應受崇拜的主宰”。要求人們拋棄多神崇拜,“降邪歸一”,趨向安拉的道路。不分民族,不論膚色,同是阿丹的子孫,要團結,和平共處,不要分裂,更不要互相敵視和自相殘殺,緊緊抓住安拉的繩索,已經逝去的使者,先知已為人類樹立了“敬主愛人”的千秋風範。
穆罕默德作為安拉最後的一位使者,生於阿拉伯象年(飛歷)三月十二日(公元571年2月,中國陳宣帝三年正月)誕生於麥加古來什部族名門哈申族之家,父名阿布頓拉,母名阿米娜。使者誕生前後,麥加出現不少奇征異跡。“夜間來客”(啟明星升起),預示阿拉伯半島長夜已盡,黎明到來。
穆罕默德40歲時,隱遁麥加郊外希拉山洞潛修參悟時,接受安拉使命傳播伊斯蘭教。先後在23年過程中,由哲伯勒依作為媒介,陸續頒降“天啟”(安拉啟示),作為立教立法依據,由聖門弟子記錄在卷。第3任哈里發奧斯曼時編輯為“定本”,千古不易。
《古蘭經》原名“古勒阿尼”,中國穆斯林尊稱“天經”或《寶命真經》,計有55種釋名,常見的是讀本、真理、光、智慧、啟示、嚮導、訓誡、吉慶、警世……分麥加章(約占全經三分之二)與麥地那章兩部分,總計30卷,114章,6236節(中國傳統說法6666節)。博大精深、包羅無遺。其中有29章以字母開端,微言大義,奧秘莫測。最初降示的是“血塊章”前五節(第96章1—5)。最末降示的是第5章第3節,安拉鄭重宣告:“今天,我已為你們成全了你們的宗教,我已完成了我所賜你們的恩典,我已選擇伊斯蘭作為你們的宗教!”
《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神聖寶典。既是伊‘斯蘭立教立法的依據,也是全世界穆斯林令行禁止的最高準則。
《古蘭經》昭示:“[這是]一部經,我將它降示你,以便你奉主的命令而把眾人從重重黑暗中引入光明,引入強大的、可頌的主的大道”(14:1)。先知穆罕默德作為人類的“報喜者”、“警告者”,使命在於引導全人類走向和平的伊斯蘭道路,《天方詩經續贊》:“道德是富,不樂國土;禮義是尊,不事威武。”注釋:“聖本滿克嗣君,不稱帝王,專以德化。”表明先知既出身貴族世家,也受萬民擁戴,卻不稱帝稱王。九五之尊,根本不屑一顧,專代主宣揚教化,足以為萬世師表,永垂不朽。
《信源六箴·信聖第四箴》強調:“既信聖人為真主所差,而代主闡化者,則知所言為天下式,所行為天下法。凡為穆民者,即當從其指示,遵其命禁。”為此,穆斯林奉先知的教導為“哈迪斯”(聖訓),視為《古蘭經》的補充。奉先知的行為為“遜奈”(聖行,亦稱道路,)樹立了千秋典范。
至於“萬聖領袖”,《信聖第四箴》讚揚先知穆罕默德“德無不備,化無不通,超萬聖而千古獨雄,體真宰而萬世獨尊,統萬教而該備,集萬法而觀成,卓萬道而中正,與日同光,與天地同久……”歷代群聖無不依附與追隨在先知穆罕默德高擎的綠星月旗之下,同步行進。
《古蘭經》首章“法諦哈”提示穆斯林日日夜夜向安拉的申訴:“求你引導我們上正路,你所佑助者的路,不是受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誤者的路。”深刻反映穆斯林的人生追求,走“兩世吉慶”的正道,避免步入安拉譴怒的迷誤之中。先知穆罕默作為安拉的使者,使命就在於“降邪歸一”,要求人們放棄多神崇拜而皈向獨一無偶,創造宇宙萬物的安拉,謹守拜功,完納天課,積極行善,提倡敬畏,守正、潔己、堅忍、自律、忠誠,足以憑自己的意志從重重黑暗中走向光明正道,獲得兩世吉慶與幸福,今世安居樂業,後世永享天園。
《古蘭經》反覆強調:“假若各城市的居民,信道而且敬畏,我I必為他們而開闢天地的福利,但他們否認先知,故我因他們所作的罪惡而懲治他們了。各‘城市的居民難道不怕我的刑罰,當他們在夜間酣睡的時候降臨他們嗎?(7:96—97)”因此,堅持經、訓引導的正道,敬畏至尊安拉,趨善避惡,遵紀守法,足以維護國家安定,加強人民內部團結,共同推進社會的繁榮與進步,乃是必由之路。
從拂曉到夜深沉。穆斯林每日晨、晌、晡、昏、宵五個定製時辰內,淨化身心,面向克爾白天房,神存心臨,虔誠地向安拉禮拜,不論天南海北,不分民族膚色,鹹以統一的要求,統一的朝向,統一的禮儀,統一的讚辭,統一的祈求尊大安拉慈憫父母,師長,古今一切穆斯林,不分亡故的或健在的,恩賜他們平安與吉慶,真正體現伊斯蘭教“會八方如一室,合千古若一時”的精神實質。隨著時間空間的轉移,千百來五時拜功的質量卻絲毫沒有改變。
《清真質疑》引康熙皇帝上諭:“漢官諸臣,時享俸祿,按日朝參,而回回遂日五時拜主贊聖,並無食朕俸,亦知根本,而漢不及回也。”
《古蘭經》嚴厲譴責酗酒、賭博、偷盜、淫亂、詐欺、重利盤剝、損人名節、欺貧虐殘、忤逆父母尊長作等作奸犯科行為。嚴正指出:“你應當宣讀啟示你的經典,你當謹守拜功,拜功的確能防止醜事和罪惡。記念真主確是一件更大的事,真主知道你們的做為”(29:45)。
誦讀安拉啟示,足以淨化心靈,產生敬畏之心。通過每日五時禮拜求恕懺悔,不斷親近安拉,認識安拉與我們同在,步入超凡人聖之境,警惕自己一言一行無不在安拉監控之下,非禮勿視,非禮勿行,畏主守法,足與消除醜惡和犯罪,達到社會安寧,國泰民安。
《天方典禮·認識篇》揭示:“唯知真主而趨向之,則根腳正定,紛紛異端不得以邪說惑亂矣。”就是說穆斯林一心以安拉為皈依,心存之,意向之,身敬之,對安拉時刻念念不忘,所謂“口念有時,心念無時”。然而伊斯蘭是主張人世與出世並重的宗教,《古蘭經》強調人們的社會義務,要求禮拜結束,就散布到大地上,憑安拉所賜予的條件因素,各盡所能,既養家餬口,也為社會創造財富,伊斯蘭以寄生行乞為不可取。
先知穆罕默德一系列教導:“最優秀的人是那些未曾在今生而丟棄後世,也未曾為後世而丟棄今生,更未曾成為世人負擔的人”;“謀求合法收入,乃是每個穆斯林的天職”;“手藝使人從貧困中轉為安寧,誰為家屬和子女尋求生活來源,就如同他為主道奮鬥一樣”。先知譴責“懶惰兩世貧窮”,要求每個穆斯林以永生不死的精神營謀塵世生活,以明日將死的迫切感,施捨行善,預備歸真復命。
先知穆罕默德誕生時的阿拉伯社會,歷史上稱之“蒙昧時期”,那個時期的阿拉伯人慾橫流,道德敗壞,部落之間為爭奪利益,打人越貨,荒淫縱慾。尤其是歧視婦女,寡婦命運更悲慘,橫加摧殘,活埋女嬰……。人們崇尚多神膜拜,神聖的“天房”淪為祭壇,偶像林立,炯霧瀰漫,群魔亂舞。蓄奴制仍存在,奴隸喪失一切人身自由,主人可以隨心所欲地置奴隸死地。
先知穆罕默德奉命傳播伊斯蘭教,阿拉伯社會發生巨大的變革,迎來了阿拉伯半島的黎明,從此進入了文明社會,提高了人權,恢復了被損害者的尊嚴。阿拉伯人憑藉《古蘭經》的強大威力,先後在中世紀建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中國史稱黑衣大食、白衣大食、綠衣大食),經濟繁榮,文化科技高度發展,有力地促進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
伊斯蘭教由“人倫五典”與“天道五功”兩個部分組成。前者即指社會倫理道德,要求人們正確處理好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國家等五種人際關係,各盡其應盡職責。“天道”則是向人們揭示“除安拉外,絕無應受崇拜的主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進一步明確“生從何來,死歸何所?”,洞悉今生與後世,兩者聯為一體,“天道五功”——念、禮、齋、課、朝則是“復命歸真”的人生實踐,“五典”與“五功”相輔相成,不可偏向,兩者並重,作為穆斯林才稱得上“名符其實”。
《古蘭經》昭示:“艾列弗,倆目,米目。這部經,其中毫不可疑,是敬畏者的嚮導。他們確信幽玄,謹守拜功,並分舍我所給與他們的。”(2:1—4)經文列“確信幽玄”(後世復生)於“謹守拜功”與施濟之前表明“洞徹幽明”的深刻內涵。
《古蘭經》嚴厲譴責:“復生日時必定來臨,這是毫無疑義的,但眾人大半不信”(40:59),據此,堅信舉世之人“後世復生”(或稱“復活”)。強制接受嚴厲而公正的末日審判,通過賞善罰惡,各人獲得自己應有的最終歸宿,永恆無涯,乃是穆斯林“六大基本信仰”之一,絕不容許存在懷疑。
“降邪歸一”是先知穆罕默德的神聖使命,他的畢生奮鬥在於將崇拜多神的迷誤者引向伊斯蘭道路。不但拯救了人們的肉體,從愚昧無知的迷誤中走出,也淨化了人們的靈魂,脫胎換骨,一心向善。末日清算審判,賞善罰惡,得以脫離火獄的懲罰而進入天園。
伊斯蘭教比喻今世為種植同,人們在今世種下良種,後世收穫香花美果;又比喻為貿易場,辛勤經營,憑藉安拉賜予的恩惠,最後財富累累,滿載而歸。相反,玩物喪志,虛度大好年華,到頭來一事無成,滿身罪過,落得個可悲下場,悔之晚矣。群聖中,先知穆罕默德特獲安拉恩準,可以為普天下穆民求情,超拔一切靈魂。在於他心靈高度淨化,達到“心不納污,唯存一主”的最高境界。
安拉曾經多次昭示穆罕默德,派遣他作為使者,只是為了慈憫全人類。《天方典禮·真宰篇》揭示,安拉普慈顯現於宇宙萬物:“化焉而不窮,育焉而不遺,予焉而不竭。”就是說安拉的創造無窮無盡,養育億萬生物,供給豐富的生活資料,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不遺漏物,也沒有匱乏。先知穆罕默德代主“普化眾生”,代主廣施仁慈,仁風遠播,不需任何強制,伊斯蘭教傳遍世界的每個角落。安拉普慈如日立中天,覆蓋寰宇,迷誤者雖視而不見,然而其何傷日月之明?
伊斯蘭自稱“開天古教”,還在“米沙格(先天)性靈之世,通過檢驗,性靈自我表白,確信造物主安拉獨一無偶的伊瑪尼基因已植根穆民心靈。人類祖阿丹首先誦念“一切非主,唯有安拉!”《天方典禮·原教篇》說明:“去古近者,其教猶存;去古遠者,其教遂失。故四方之教皆非古教也。唯我天方(伊斯蘭教)得眾聖薪傳,道統不絕,迄穆罕默德出,道愈昭明矣。”所以說伊斯蘭教起源於先天,發展於中天(塵世),完成於後天(歸真復命)。起源既早,歷代先知一脈相承,源遠而流長,故為其他宗教所不及。
先知穆罕默德傳教的23年過程中,堅苦卓絕,憑藉《古蘭經》的指引,領導信士傳播與捍衛伊斯蘭。敢於向長夜難明,魔怪瘋狂的阿拉伯社會挑戰,刀光劍影,勇敢拼搏,終於戰勝邪惡。穆斯林凱鏇麥加的頭件大事是:先知下令摧毀天房裡數達360座偶像,掃除盪垢,將聖潔的“天房”重獻安拉。從而確立造物主安拉絕對獨一,其原有,其尊大,其妙用獨一無偶的基本信仰,統一思想認識,統一意志,伊斯蘭光芒輻射世界各地。
伊斯蘭教傳人中國,普遍以“清真教”定稱。明清穆斯林學者王岱輿指出,教名“清真”定義是“純潔無染”之謂“清”;“誠一不二”之謂“真”。表明安拉超絕時空,超然物外,隱寂無相,不可以形色求;確然實有,不可以虛無論。永恆長存,獨一至尊。
劉三傑《清真教說》從認主的清真“超然主聖,道合天人;永遠常存,掌握天人”。教的清真“教本主聖,道合天人;先天自取,迷悟有分”。人的清真“躬居塵世,一心常靜;心惟一主,二念不立”等三個方面說明伊斯蘭教是“至清至真,獨得其正’’的宗教,源於主聖相傳而非自立。顯然“清真”也是“天道五功”與“人倫五典”的高度概括。
《信源六箴·信聖·第四箴》解釋:“聖者,人之至。真主所特生,而代天宣化,覺世佑民,以闡發眾人所未明之理,而建立天下所當行之道者也。指其來路,示以歸境,而使天下之人人皆率循於大中至正而不惑。”
這段文字說明安拉在歷代派遣了不少使者代天宣教:“除安拉外,絕無應受崇拜的主宰。”引導世人走向“正大至中”的伊斯蘭道路,明確生從何來,死歸何所,為行善者“報佳音”,為作惡者“傳警告”。同時,使者以身作則,而以他敬畏安拉,歷經千難萬劫而無悔的高尚情操,為人類樹立千秋典範。
相傳歷代先知計有12萬4千餘人之眾。空前絕後的只有穆罕默德一人,“誕生前奇征,受命有感應。聰明出乎天縱,德行超乎天下”。最後“集群聖大成”而弘揚光大伊斯蘭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古蘭經》充分肯定:“穆罕默德不是你們中任何男人的父親,而是真主的使者,和眾先知的封印。真主是全知萬物的。”(33:40)當代美國歷史學家哈特名著《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列先知穆罕默德於首位,高度肯定穆罕默德在世界人類發展進程中的偉大作用。
乾百年來,五洲四海數以百萬座清真寺“拜克”聲迴蕩長空,反覆宣告:“除安拉外,絕無主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億萬穆斯林每日五時禮拜中不斷念誦穆罕默德的光輝名字。祈求安拉榮耀穆罕默德及其後裔,賜予等同先知伊布拉欣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