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梁題刻

白鶴梁題刻

白鶴梁題刻位於長江三峽庫區上游涪陵城北的長江中,是三峽文物景觀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6米的天然巨型石樑。石樑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相傳唐時爾朱真人在此修煉,後得道,乘鶴仙去,故名。

古蹟簡介

白鶴梁題刻 白鶴梁題刻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重慶城東北120公里處涪陵城西長江中的天然大石樑山,東距烏江與長江匯合處一公里。石樑僅冬春季偶爾露出水面。相傳,唐代白石漁人和爾朱仙於梁山修煉,後同乘白鶴飛升,白鶴梁因此得名。石樑中段水際,唐代刻有一對線雕鯉魚。凡石魚出水,其年即是豐年,遠近引以為奇觀,歷代遊客絡繹不絕。不少遊人留題紀勝。在5000多平方米岩面上,現存題刻163幅,計1萬多字,還有石魚14尾,題刻人姓名全者500餘人。題刻中以宋代居多,次為元、明、清三代和近現代。這些題刻記錄了自唐以來1200多年間長江中上游72個年份的枯水水文資料,為利用長江進行灌溉、航運、發電以及城市、橋樑建設等提供了可靠依據,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又是珍貴歷史文獻,有的可補史書闕誤;還具有較高書法和文學藝術價值,是世界水文史上的奇蹟。

詩文介紹

白鶴梁

白鶴樑上還有黃庭堅、朱熹、龐公孫、朱昂、王士禎等歷代騷人墨客眾多的詩文題刻,篆、隸、行、草皆備,顏、柳、黃、蘇並呈,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故有“水下石銘”之美譽。

白鶴梁題刻 白鶴梁題刻
白鶴梁舊影 白鶴梁舊影

白鶴樑上的石魚石刻,有著重要的科研和史料價值,又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歷來為世所重視。它既是長江枯水位的歷史記錄,又有“石魚出水兆豐年”和“年年有餘(魚)”之意。因此,古人在白鶴樑上刻有“枯水季節,若石魚出水面,則兆年豐千年如許”的石刻題記。

白鶴梁題刻位於長江三峽庫區上游涪陵城北的長江中,是三峽文物景觀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白鶴梁題刻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眾多珍貴題刻堪稱國寶,令中外專家和遊客驚嘆不已。

白鶴梁是在造山運動時天然形成的,形似臥伏長江的巨鱷,其身長約1600米,龜背形寬約15米。古時候周圍環境優美,鬱鬱蔥蔥。每當秋冬來臨,便有成百上千的白鶴飛到此地棲息,翩翩起舞,煞是奇美,白鶴梁即由此得名。

與水文科學有關的題刻108件,故有“世界水下碑林”美譽。這些題刻主要集中於傾斜14.5度的北坡上,起於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止於1963年 2月15日涪陵文化館最後題刻落筆,剛好1200年。記錄著72個年份的枯水歷史,共有題刻180多幅,其中唐代l幅、宋代98幅、元代5幅、明代16 幅、清代23幅、近現代40多幅。

樑上刻著歷代名人真跡,如黃庭堅、晁公道、黃壽、朱昂、吳革、劉甲、龐公孫、王士貞等,共300多人題寫的詩詞,達3萬多字。薈萃“顏、柳、蘇、黃、真、草、隸、篆”名體書法於一梁,大放異彩,流芳千古。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題寫的“元符庚辰涪翁來”,更是令人驚嘆。

白鶴樑上還刻有有魚19尾、送子觀音2尊、白鶴1隻。白鶴梁西頭,有眾多令人垂青的石魚。有一條大石魚約3米長、1.5米寬、0.5米厚,惟妙惟肖,稱“鯉魚之王”。據記載刻於嘉慶年間,有“石魚出水兆豐年”之佳話。

葛洲壩水電站和宏偉的三峽工程都參考了白鶴梁水文題刻一些數據,如175米水位高程是以白鶴梁1000多年的洪水紀錄為依據。唐魚的眼睛為長江中上游的零點水位,相當于海拔137.91米高程。此水文紀錄比英國在武漢江漢館設計的水尺標點早1100年。因此享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譽。

據黃庭堅的後裔、涪陵區文管所長黃德建先生介紹,國家已接受中外專家的建議,將實施白鶴梁題刻保護工程,由天津大學承擔工程設計,擬建水下博物館,國寶白鶴梁題刻將會有一個可靠的、令人欣慰的歸宿。涪陵的文化部門準備將題刻複製於涪陵區人民廣場,讓人們終年可瞻其尊容。

白鶴時鳴留勝景,石魚出水兆豐年。

位於涪陵區城北長江江心,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6米的天然巨型石樑。石樑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相傳唐時爾朱真人在此修煉,後得道,乘鶴仙去,故名。

石樑上刻有自唐廣德元年(763年)至當代的石刻題記164段,其中水文題記108段;石魚圖14尾,其中作水文標誌者3尾。題刻、圖像斷續記錄了1200餘年間72個年份的歷史枯水位情況,對研究長江中上游枯水規律、航運以及生產等,均有重大的史料價值。1974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水文工作會議上,中國代表團以《涪陵石魚題刻》為題,向大會提交報告,白鶴梁的科學價值遂得到世界公認。

白鶴梁已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峽工程建成後,白鶴梁將被淹沒,國家已於1993年立項,擬將其建為大型水下博物館。

特點及分布

白鶴梁題刻排列無序,多依地勢,參差不齊,主要分布於中段東端約70米長的梁脊上。題刻文字大者每幅約 2米見方,小者長、寬不盈尺。最大的石魚長 2.8米,寬0.95米,高浮雕。余均為線刻,長0.3~1米不等。作為水文觀測標誌的 3尾石魚中,較清晰的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刻的一對雌雄鯉魚,溯江而游,首尾相連,分別長1.05米和 1米(見圖)。據實測,這對石魚眼睛的海拔高程為137.91米,與當地現立水位標尺零點的海拔高程相差無幾,說明石魚水標具有相當的科學性。在貼近這一對石魚的下方,尚隱約可見一較小的線刻石魚,長約0.58米,應為唐廣德以前的遺物。

在163段題刻文字中,與水文有關的共108段,記錄了長江涪陵地段1200年間72個年份的枯水資料,為長江水利工程的規劃和建設,提供了確切可靠的歷史依據。

題刻文字具楷、行、草、隸、篆諸體,不少刻工精湛、書藝佳妙,其中有黃庭堅、朱熹等名家手筆。白鶴梁題刻保存著宋元以降各派書家的作品,為中國罕見的“水下碑林”。

現狀

水下“重生”

水下碑林 水下碑林

隨著一座高科技“水下宮殿”落成,題刻獲得了最好的保護

重慶涪陵城北的長江江心處的一塊長約1600米、寬16米的天然巨型石樑——白鶴梁。石樑之上,千百年來累積了100多段珍貴題刻,包括北宋書法家黃庭堅的“元符庚辰涪翁來”。 由於三峽工程,白鶴梁題刻永沉江底。但是,前不久以石樑題刻為核心的水下博物館的建立,卻使得這片“水下碑林”從此安身無虞。

“水下碑林”價值連城

白鶴梁水下原址保護工程 白鶴梁水下原址保護工程

白鶴梁長年淹沒於長江水下,三峽工程未蓄水前,僅在每年冬春交替的枯水期露出江面。相傳唐代爾朱真人在此修煉,得道後乘鶴仙去,故爾得名“白鶴梁”。

自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起,古代勞動人民就在白鶴樑上刻石魚作水標,以此記錄枯水變化,預卜農業豐歉,為研究長江水文、區域氣候變化提供了極好的實物佐證。也因此,白鶴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古人有“石魚出水兆豐年”之說,據推測,正是這些石魚引來了眾多題刻者。歷朝歷代的書法名家、文人墨客、地方官吏在此懷古頌今、記事言情,日積月累就留下了這塊國寶。白鶴梁題刻區長約220米、寬約15米。千年積累題刻174段,現存165段,共約萬餘字,其中以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大詩人黃庭堅“元符庚辰涪翁來”的題刻最為珍貴,清代著名文學家王仕禎也留下了珍貴的手筆。

長江水引入博物館

三峽工程開工後,如何保護有1200多年歷史的白鶴梁題刻,成為文物部門緊迫的任務之一。2001年4月,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教授葛修潤提出“無壓容器”保護方案,獲國家文物局批准,被正式確定為白鶴梁題刻的保護方案。2003年2月,葛修潤為白鶴梁量身定做的“水下宮殿”破土動工。

“無壓容器”是整個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核心。這個水下保護體為橢圓形平面的單跨拱形殼體結構,殼體結構覆蓋“白鶴梁題刻”,通過過濾殼內置換源自長江的清水,再配以強大的光源,能滿足參觀者清晰觀賞石刻的要求。“無壓容器”的原理是,以容器將白鶴梁罩住,容器內的水與容器外的長江水連通,造成內外水壓一致。由於內外壓力可以相互抵消,“水下宮殿”內部也就相當於沒有了壓力。此外,殼體還將保護題刻不受泥沙淤積和沖淘破壞。

葛修潤院士說,白鶴梁題刻之所以保護得非常好,靠的就是水。正因為題刻常年在水下,才會保存比較完整。反之,如果把白鶴梁暴露在空氣中,很容易被風化。所以,保留原環境是最好的保護方法,使用的正是原質的長江水。

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館

葛修潤在接受《世界新聞報》記者電話採訪時透露,水下博物館工程曾因資金問題被迫停工兩年多,加上三峽水庫提前蓄水,使得工程時間相對比較緊張。涪陵區博物館館長黃德建介紹,在2001年無壓容器方案確定前,文物保護部門認為已經沒有辦法保留白鶴梁題刻。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題刻原貌,當地博物館和文物管理所開始給白鶴梁題刻準備“後事”。他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在白鶴樑上風餐露宿,將上面的題刻全部用矽膠翻成反模。這樣,即使白鶴梁題刻永沉水下,這些反模也可以被處理成正模,供人觀賞。 世界上第一座水下博物館的建成,使得原來只能在枯水季現身的白鶴梁,有望常年可見

境外開放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日前迎來了首批海外遊客團,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瑞士、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中外遊客300餘人,乘長江貳號遊船從湖北宜昌到重慶,途中參觀了這處世界奇觀,標誌著白鶴梁博物館對境外旅遊團正式開放。

申報世界遺產

外國遊客觀看白鶴梁題刻 外國遊客觀看白鶴梁題刻

 在“四城同創”過程中,涪陵區堅持城市建設與文化傳承協調發展,將全力打造好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品牌,在城市建設、經濟發展中著手實施文化地標建設、文化形象展示、文化遺產保護、文化旅遊融合、文化元素植入、全民藝術普及這六大文化提升工程,加快推進體現易理文化的涪州古城、融入榨菜文化的1898榨菜文化小鎮、富涵民俗文化的藺市古鎮這三個歷史街區建設,繼續推進白鶴梁題刻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內涵有影響力的文藝作品和文創產品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