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位於長江上游的重慶市涪陵區城北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樑就是聞名遐爾的白鶴梁。這本《中國長江水下博物館——白鶴梁題刻》介紹歷史悠久的白鶴梁題刻藝術,大多都是唐代留下來的,源遠流長、種類繁多。題刻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南宋時代,題刻時代是中國書法藝術的廣泛套用時期,原始的工藝美術有了發展。題刻以質樸明快、絢麗多彩為特色的文化與繪畫色彩在石壁上的套用,是我國先民的傑出創造。題刻的年代不同可以反映不同時期長江水位的變化,書中收入的題刻其中有枯水水文價值的114段。記錄了歷史上74個年份的枯水水位。千百年來構建的美的歷程歷歷在目。本書較為全面、系統地介紹白鶴梁題刻藝術的畫冊,不僅有著弘揚傳統的歷史價值,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媒體評論
前言
(一)
地處北緯29’43’,東經107°24′的白鶴梁,是位於長江上游的重慶市涪陵區城北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樑。順江直截約1600米,寬約l0一15米,自西向東延伸,呈一字形與江流平行,有“阻浪聊呵鑑湖暖,逼水還翦蔽野荒”之譽。石樑距長江南岸lOO米;東臨長江與烏江的匯合處。由於常年受到江水的沖刷,石樑形成上、中、下三段。被譽為“長江一絕、中國一絕、世界一絕”的水下碑林“白鶴梁題刻”,主要分布在220米長的中段上。石樑水位標高137.8l米,梁脊高出最低水位2米,低於最高水位30米。
“亘古石樑自悠悠,起落不驚任水流”的白鶴梁之所以聞名遐邇,緣其石樑之上曾先後記錄了從唐代廣德元年(公元763年)至今1200餘年間文人墨客之題刻約174段,3萬餘言,題意雋永,書法絕妙,刻工精湛,保存完整。擄“白鶴梁題刻”辨認與有關書志資料記載,宋代題刻有l。3段,元代有5段,明代有17段,清代有24段,民國11段,新中國有3段,年代不詳的有ll段。其中有枯水水文價值的114段。它記錄了歷史上74個年份的枯水水位。
在現存的題刻中,唐代題刻遍尋石樑亦無明跡。但是,在南宋王象之《輿地勝記》中則有“唐大順三年鐫古詩甚多”的記載。在《太平寰宇記》中也有“(唐)廣德元年二月江水退,石魚見”的文字,說明白鶴樑上的題刻,在唐廣德元年前就有了。像逭樣只有文字資料記載而無題刻遺蹟或拓片的還有7段,其散見於[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和[清]姚覲元《涪丹!石魚文字所見綠》等書.在1993年3月,國家文物局組織專業科技人員對白鶴梁進行水底探測時,又發現有題刻斷散於江水深處。
現存的逭些題刻排列無序,依地就勢,參差不齊。其中文字題刻163段,石魚4段(12尾,其中附於文字題刻的線刻魚8尾),觀音像l段,白鶴圖l段。文字大者幅約2米見方,小者幅長寬均不盈尺。最大圓雕石魚長2.S米,寬0.95米,其餘為浮雕線刻魚,長o.3一l米不等。在12尾石魚中,以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涪州牧蕭星拱重刻的一含青蓮,一含靈芝的雙鯉的水文價值最高。擄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重慶水文站實測,逭對石魚的眼睛海拔高程為137.91米,與現在水位標尺零點的海拔高程相差甚微。而尤其珍貴的是,“白鶴題刻…哈恰記載了自唐廣德元年以來歷代石魚出水的狀況,由此推演,可以得出逭1200餘年以來的長江枯水水位統計和枯水發生的周期,為我們今天研究長江航運、流域氣象、城市規劃、水利建設等都提供了確切可靠的科學依據,葛洲壩水利工程的建成和規模空前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也賴此得到了計算水量的史料數據。由此,白鶴梁也成了舉世罕有的古代水文資料庫,受到國際水文組職“長江一絕、中國一絕、世界一絕”的美譽,也由此而來。1980年,白鶴梁成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國務院公布白鶴梁題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
“山懸餘脈垂半絛,綰拭湖鏡鑒六朝”的白鶴梁,這個詩化的名字綠何而來?雖然早巳眾說紛紜,但大都與一個叫爾朱通微的人有關。在《重修涪州志》中有這樣的記載:全唐詩話:有胡:郎者,常見一道士醉臥通沖。二郎憐之,則取行支其首,道上醒,戚之,因勸修道,且歌以諷之.二郎間為何人。閂:我爾朱先生也。二郎後也得仙。其“且歌以諷之”的歌,志書亦有記載,其中有“欲窮丹砂訣,幽玄無處尋。不離鉛與汞,無出水中金。金欲制時須得水,水遇上兮終不起。但知火候不參差,自得還丹微妙理,人世分明知有死,剛只留心戀朱紫。豈知光景片時間,將為人生長似此”的句子,足見其是位煉丹的道士。又有民間故事相傳:在北魏時,爾朱通微不願與篡奪皇位的族兄爾朱榮合流,棄家學道,道成,號爾朱真人。爾朱煉丹售之於市,視貧富論價,至合州(今合川),價傲合外0太守。太守不得,大怒,遂將爾朱真人囚籠拋江。不意竹籠不沉,或因浪而起,或隨水而浮,漂漂蕩盪,順江而下,曲曲環環,洄漩周折,至涪州白鶴雲集之石樑,時浮時沒,循繞不去,被一名叫白石的漁人舉網而得之。白石剪籠出入,爾朱時正酣睡,久呼不應,擊磬方蘇,遂為至交。白石仍自輕舟布網,爾朱繼續修真煉丹;晚則曲膝相對清談,倦則抵足攬江入夢。竹笛漁歌,銅磬經文,各得其趣,兩不相擾。一日,爾朱取丹與白石漁人佐酒暢飲,且歌且舞,佯癲佯狂,大有“恥取金杯承皇露,信有木槎渡仙津,人拋名繮纏利鎖,我掬清輝洗月痕”的情勢。醉後,跨白鶴仙去。白鶴梁便以此得名。此是一說。
另一說則是因景而得。言早年涪陵城四周林蔭蔽日,江水明澈。而涪陵八景大都與石梁毗鄰:北岸是“松屏列翠”、“鐵櫃樵歌”,西邊有“荔圃春風”,東邊有“黔水澄清”,緊靠的是“鑑湖漁笛”,城邊有“桂樓秋月”。此其證一。其二,樑上題刻亦有佐證:元代時任涪州太守的張八歹在樑上曾題有“……方拂石間,適有木魚依柳條中流浮至……”的句子,說明當時長江沿岸是垂柳依依的綠色環境。所述二例當足以佐證當時的生態環境非常有利於白鶴聚集。有綠林大樹,可供其築巢棲息生衍;有魚有蝦,可供其覓食果腹;有鑑湖淺水,可供其嬉戲清潔;而長梁當是白鶴梳羽小憩不可或缺的最佳領地。因而白鶴石樑實乃涪陵歷史上蔚為壯觀的一大景點。由此而有了白鶴梁一名源於“有白鶴常聚石樑”的說法。
……
目錄
前言
圖版
白鶴梁放醉(白度曲)
編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