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傳說唐高宗於乾封元年,在皇后武則天的挾持下封禪泰山,因為歷史上都是皇帝封禪泰山,沒有皇后封禪的先例,很多人都罵高宗無能,怕老婆。皇帝出巡本應乘轎或騎馬,益州太守為了奚落唐高宗,進獻了一匹白騾子,說:“別看樣子非馬非驢,可日行千里。”唐高宗似乎有些會意,不願接受,正在難為情的時候,武則天說話了:“為什麼只有騎馬才排場呢?即使騎騾子不照樣是皇帝嗎?”高宗只好遵命。
這騾子渾身上下長得潔白如玉,膘肥豐潤,奇偉異常,高宗騎上騾背,倒也安柔舒適,不知顛簸之倦,高宗只管自己的身體舒服,一切都滿足了,也不再計較什麼非馬非驢了。可是他身邊的侍衛人員,特別是管坐騎的官員,總覺得堂堂天子騎一匹騾子不夠光彩,有失身份。一路上對待這騾子總有些照顧不周,不是缺草短料,就是飲水不足,再不就是涼了汗。因此,當唐高宗和武則天到達泰山,剛剛舉行過封禪大典之後,騾子就突然得了個急病死了。唐高宗還心痛得哭了呢。武則天說:“哭什麼,騾子不是同樣有大用場嗎?為皇帝皇后立下汗馬功勞,要封為將軍,厚葬之。”
於是,唐高宗封騾子為白騾將軍,舉行了葬禮,並修了這座墳墓。
歷史記載
白騾冢(1)在封禪壇北一里。唐玄宗登封泰山,益州進白騾甚偉異,上親乘之,便於登降,禮畢,方下山坳休息,有司言騾無疾而殪。上嘆異之,謚曰“白騾將軍”,命有司具槥櫝壘石為冢。
【注】
(1)白騾冢:《岱史》、《泰山道里記》皆謂冢在封禪壇北一里。明·蕭協中《泰山小史》謂“在岳陽,碑記冢跡尚存。”而《泰安縣誌》則謂“在紅門東”,並以其地之斷踣豐碑為白騾冢碑。按《泰山道里記》稱:“紅門東有豐碑斷踣,趺下磨滅無字,惟碑額棱上有‘垂拱元年月廿五日造二年五月’十二字。碑側猶有宋人題識‘當日東封安在哉,茫茫今古辨塵埃’字句可讀。翻轉審視,底面有行書,字影差小,隱隱莫辨。按趙明誠《金石錄》云:‘唐登封紀號文,高宗撰並行書,飛白書額,小字,乾封元年二月。一勒石山上,不知毀於何時。一立碑山下。’意或武皇補刻。以殘碑及《開元紀》證之,白騾冢在城東南,今失其處矣。”據此,則紅門東之豐碑,並非白騾冢碑。該碑長期斷踣,1990年泰山管理委員會整復,仍立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