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寶文化

白金寶文化

白金堡遺址屬青銅時代遺址,位於肇源縣城西50公里民意鄉大廟村白金堡屯,嫩江左岸的台地上。南臨嫩江0.5公里,東距嫩江與第二松花江匯流處15公里。多次考古發掘,清理出房址3處,窖穴(灰坑)40多處,陶窖1處,出土大量陶器及石、骨、蚌器等。

白金堡遺址青銅時代遺址,位於肇源縣城西50公里民意鄉大廟村白金堡屯,嫩江左岸的台地上。南臨嫩江0.5公里,東距嫩江與第二松花江匯流處15公里。多次考古發掘,清理出房址3處,窖穴(灰坑)40多處,陶窖1處,出土大量陶器及石、骨、蚌器等。房址為園角長方形和方形半地穴式建築,面積為4.4×8或4×4米。有門道,呈斜坡形,長1.3米,寬1米。地面經過夯打,厚約5厘米。室中正中有灶坑,橢圓形。有柱洞,木柱當是支撐屋頂的支柱。室內西北側有土台,可能用於放置生活用品。
西側有窖穴,有圓形和長方形兩種,大少不小,可能是放置糧食、果品的。灰溝(防護溝)很長,東西向呈半圓形,寬深各1米,溝壁斜直,用於防護和守衛,是白金堡文化重要遺蹟之一。出土陶器1000餘件,有鬲、罐、缽、壺、盆、碗、杯、網墜等。火候較高,質地細膩堅硬,色澤純正。從房址的建築看,當地先民已過著安定生活;從蚌刀、蚌鐮的出土看,已有了早期的農業;精緻的骨魚鏢和土層中大量魚骨的堆集,說明捕魚仍占有重要地位;陶器上動物紋(羊紋、鹿紋、駱駝紋)的出現,反映了畜牧業也有了發展。白金寶遺址文化堆積分為上下兩層,鬲、缽、杯上層多於下層,陶盆、小銅飾只見於上層,反映出它們在文化內涵上的早晚差別。被發掘出來的陶器多是泥制褐陶和夾沙褐陶,上面的文飾又多以繩紋、動物紋、集合紋為主,而且製作工藝還頗為先進。白金寶文化的住房均以半地穴式。經過研究推測,其半豎穴的空間是就原生黃土下挖而構成的。白金寶文化遺址中層和上層文化遺存分別屬於白金寶文化和漢書二期文化,下層文化遺存是一種新的文化。經碳-14測定,距今分別為3260±70及2900±100年。墜等。火候較高,質地細膩堅硬,色澤純正。從房址的建築看,當地先民已過著安定生活;從蚌刀、蚌鐮的出土看,已有了早期的農業;精緻的骨魚鏢和土層中大量魚骨的堆集,說明捕魚仍占有重要地位;陶器上動物紋(羊紋、鹿紋、駱駝紋)的出現,反映了畜牧業也有了發展。白金寶遺址文化堆積分為上下兩層,鬲、缽、杯上層多於下層,陶盆、小銅飾只見於上層,反映出它們在文化內涵上的早晚差別。被發掘出來的陶器多是泥制褐陶和夾沙褐陶,上面的文飾又多以繩紋、動物紋、集合紋為主,而且製作工藝還頗為先進。白金寶文化的住房均以半地穴式。經過研究推測,其半豎穴的空間是就原生黃土下挖而構成的。白金寶文化遺址中層和上層文化遺存分別屬於白金寶文化和漢書二期文化,下層文化遺存是一種新的文化。經碳-14測定,距今分別為3260±70及2900±100年。白金堡遺址是松嫩平原上面積最大、堆集最厚、出土最豐富1處典型青銅時代文化遣存。對研究松嫩平原以及整個東北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學術界認為這裡的先民已進入文明時期。1981年白金堡遺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經濟狀況

代末期至西中期,中國東北邊陲的嫩江平原上生活著考古界命名為白金寶文化的古老部落。這個文化以 1974 年發掘的黑龍江首肇源縣白金寶遺址為代表,重要遺址還有嫩江西岸吉林省鎮齎縣西崗子、大安縣永合屯,嫩江東岸黑龍江省富裕縣小登科等。碳 14 測定這種古老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900—前 1400 年左右,與西團山文化存在的時間大體一致。
白金寶部落的居住遺址發現極少,是一種半地穴式長方形建築,室內面積較大,門朝東南,有向外沿伸的斜坡門道。房內地面中央有一個橢圓形或圓形的大灶坑。居住面都經過夯實與烘烤,比較堅硬。
同其他部落一樣,白金寶部落的經濟形態也是以採集和漁獵為主的。由於嫩江流域水源豐富,各遺址發現的生產工具以骨器和蚌器為多,用較大的河蚌殼磨製的蚌刀是他們常用的工具,這種蚌刀直背弧刃,近背部有圓孔。還有少量蚌鐮,器身寬大,一側為長邊凹刃,末端有兩個缺口。蚌刀和蚌鐮都是縛柄使用的,主要用來刈割野生植物的果實。遺址中多發現磨製精緻銳利的骨魚鏢、骨矛和蚌鏃、石鏃。石器極少,僅見一些刮削器和斧、錛。從上述生產工具綜合分析,這一地區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仍處於較低階段,經濟生產以漁獵、採集為主,農業可能剛剛出現。在畜牧業中,人們主要飼養的家畜是羊。
白金寶文化的制陶業不僅遠遠落後於中原地區,也比夏家店上層文化和西團山文化遜色。各遺址中發現的陶器有鬲、罐、壺、碗、盆、杯等,還有較多陶支座。陶器大都是用泥條盤築法手制的,也有的器物系捏塑而成。一些容器的內壁還保留著泥條的清晰痕跡。器物的唇、耳、底、足部都是分別製成後再安接於器身上的,很容易脫落,例如陶鬲是先把三個乳狀袋足分別做好後再粘接到一起,然後另外附加泥條捏成厚唇。制陶的燒成溫度較高,質地堅硬顏色比較純正。
中原地區的商周文化對東北邊陲的白金寶文化也有一定的影響。在一些陶器上除裝飾有地方特色的幾何篦點紋、仿動物的羊、鹿、駱駝、青蛙等紋飾外,還有模仿中原青銅器上的雷紋、蟬紋等。另外,筒腹高襠、乳狀袋足的陶鬲在白金寶文化中發現較多,與西團山文化及西遼河流域的夏家店上層文化的陶鬲形制相近,說明東北地區遼河、松花江、嫩江流域的諸部落互有密切的交往。
距中原地區非常遙遠的白金寶部落,手工業生產的總體水平還很落後,一方面表現在石器製作上種類數量都少;另一方面骨、蚌器主要用於採集和漁獵經濟,種類也不多。偶見少量墓葬中隨葬骨珠、骨管、蚌珠和牙飾,還有一些骨針、骨錐等小型生產工具。既未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晚期那樣豐富的隨葬品,也無玉器發現。當時中原地區的青銅製造業已相當發達,並傳播到遼河流域,但嫩江兩岸的這個古老部落中,僅見到少量圓形銅扣、銅片和青銅針。這些情況表明,白金寶文化的經濟發展水平仍然是低下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