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1803年出生於法國西南部的柯聖安德烈,父親是一位醫生,家境不錯,但是對於音樂卻沒什麼特別偏好,然而白遼土從小就顯示出對音樂的喜愛。不到十二歲白遼士就自行摸索學會了吹奏長笛,也學習了一些和聲方面的知識,後來他又學會了彈吉他,不過白遼士倒是沒有學過鋼琴,而且終其一生,他也不會彈奏鋼琴。直到現在,音樂學者還是把白遼士當成是一件罕見的個例,像他根本連演奏樂器的技巧都未曾正式學過,會的只是一些吉他的簡單和弦,和一些長笛的簡單技巧而已,年輕時的白遼士能在這么惡劣的環境中發展成一位大作曲家,實屬不易。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白遼士對音樂的感受確實是很敏感的,也因此他能在薄弱的音樂基礎上,創作出不朽的樂曲。《幻想交響曲》這首曲子在十九世紀的交響曲史中占有相當相當重要的地位,除了它的藝術價值還有就是他採用了許新素材。而其中最重要的也就是「idee fixe」。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固定樂思、固定樂想,以前的主題是在陳述作品的一開始,通常奏鳴曲(Sonata)為兩個主題(或兩組),復格(Fugue)為一個主題,但idee fixe是整首曲子的每一樂章中都會不定處地出現這個主題用來改變樂曲的情緒與內容,這個長且富有感情的主題表示著作曲者那因心儀一位女子而受到困擾的心。當他還是巴黎音樂院的學生時,因他本身對文學就非常喜愛,他看過莎士比亞劇團到巴黎的公演,更加令他激動不已。同時,他還對劇中飾演當女主角的Smithson小姐念念不忘,而且他自己還非常執意地要娶她為太太。但那時他還是個窮學生,所以一個在當時紅得發紫的明星怎么可能會喜歡上他呢?但他當然是不死心囉!屢次邀請Smithson小姐都沒回音,他真是快發瘋了,後來他投注這股激情花了三年,在1830年完成了這首《幻想交響曲》。隔年,他獲得羅馬大獎到義大利留學,也結識了孟德爾頌。自羅馬回法國之後,他開始組織樂團,並與李斯特、華格納、蕭邦都成為朋友,但他的音樂在當時還不是很被接受。一直到晚年才在法國得到成功。他在1869年於巴黎過世。除了《幻想交響曲》,他受歡迎的作品還包括:《哈洛德在義大利》 (Harold en Italie)(這首曲子當時是要獻給當時最紅炸子雞Paganini,但竟被帕先生嫌曲子太容易而不幫他演奏,作曲家有時真的挺難為的。)、《羅密歐與茱莉葉》(Romeo et Juliette)。藝術人生
白遼士從13歲左右開始嘗試作曲,他的一些作品曾在幾位業餘音樂家協助下得到演出機會,白遼士這時已顯示出想要成為作曲家的強烈
企圖。 但雙親卻堅持他一定要繼承衣缽,以行醫為業,所以在白遼士17歲時他們便將白遼士送到巴黎學醫。白遼士對醫學沒有絲毫興趣,沒多久便逃離學校改學音樂。後來雖被父親送回了醫學院,可是他的心思還是放在音樂上,課後閒暇仍不斷研究貝多芬及葛路克的作品,並向一位名叫傑若諾的老師學習音樂。1823年白遼士開始追隨雷殊爾學習作曲,雷殊爾是當時頗為著名的作曲家,他看出白遼士具有作曲天份,所以對白遼士傾囊相授,而白遼士則一面學音樂,一面仍繼續他在醫學院的課程。1824年白遼士獲得醫學學士學位,但畢業後並未依父母親的期望從醫,反而更加致力於音樂研究,雖然他的父親對此大為不滿,但白遼士依舊堅持自己的決定。為了急於向父親證明自己能成為作曲家,白遼士向朋友借錢,1825年7月將他新完成的一首彌撒曲在聖盧赫大教堂中發表,卻因此欠下了可觀的債務。1826年白遼士角逐羅馬大獎,初選時即遭淘汰,這時他的父親警告他,若是再繼續不務正業,便要停掉他的生活費,但白遼士仍不為所動,父親只好勉強同意他進入音樂院就讀。白遼士在音樂院期間,父親按月寄生活費給他,不過他仍然需要省吃儉用以便償還債務。後來他的父親替他還了欠債,但也不再供應他生活費,白遼士於是到歌劇院中兼差當合唱團員,勉強維持生活。1827年白遼士再度角逐羅馬大獎又告失敗。但卻意外在欣賞莎士比亞戲劇表演時看到參與演出的愛爾蘭女演員史蜜遜,白遼士對史蜜遜大為傾心,想盡辦法認識她,但史蜜遜對白遼士的熱情卻沒有任何回響。1828年白遼士三度競爭羅馬大獎,結果得到了第二獎,雖然未獲首獎,但已證明他作曲的能力,作品也得到了演出機會。1830年白遼士以清唱劇《沙達納巴之死》,終於獲得羅馬大獎的首獎。獲得首獎使白遼士得以到羅馬留學,然而這一趟羅馬之旅並不如想像中的美好,白遼士對於羅馬音樂院的刻板生活也覺得厭倦,所以他提早了半年便先行返回法國。1830年白遼士完成了他最著名的《幻想交響曲》。他僅花了三個的月時間便寫出這首傑作,並於同年12月5日在巴黎首演,李斯特也是聽眾之一,兩人因此結識而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李斯特更將幻想交響曲改編成鋼琴曲,使白遼士的聲譽得以傳至德國。白遼士於1832年從羅馬回到巴黎,當時史蜜遜也正好在巴黎登台,白遼士再一次地對她展開熱烈的追求,史蜜遜是一個情緒難以捉摸、脾氣又暴燥的女人,她讓白遼士嘗盡了忽冷忽熱、時而快樂時而苦惱的滋味。可是史蜜遜愈是如此,白遼士愈想得到她,而當他倆論及婚嫁時,雙方的家長都表示了反對的意見,白遼士的父親更在法院當眾撕毀他們的結婚申請書。另一方面,史蜜遜也因不慎從馬車上摔下傷及腿部而失業,不過這些阻礙都沒能改變白遼士的心意,他們終於在1833年10月於巴黎的英國大使館完成了婚禮。婚後白遼士的家庭經濟相當拮据,他與史蜜遜的婚姻生活也不美滿。幸好並沒有因此影響到白遼士的創作靈感,新作品仍不斷在他的筆下譜出。從白遼士對妻子史密遜的寬容這一點來看,實在不像白遼士的個性,因為白遼士是公認個性怪異的人,我們幾乎可以用狂傲自大來形容他。當他在巴黎音樂院的時候,總是和當時的校長凱魯碧尼針鋒相對,凱魯碧尼非常看不起這個學生,還經常批評白遼士的作品沒水平;同樣的,白遼士也經常嘲笑凱魯碧尼的作品。還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白遼士的狂傲不拘。有一次,韋伯的歌劇《魔彈射手》在巴黎上演,演出到一半的時候,突然間聽到有人站起來大聲的對樂團叫嚷著:“那裡不能用兩支長笛,應該用兩支短笛才對,聽到沒有,要用兩支短笛!唉!真是一群笨蛋!”罵完後,他又大搖大擺的坐回原位。那個人正是白遼士。白遼士自視甚高。也因此他在法國相當沒有人緣,很多人都討厭他,連帶的,他的音樂在法國也受不到重視,甚至還有人畫了一幅誇張的漫畫嘲笑白遼士,形容他的交響曲是所謂的大炮交響曲。不過,白遼士的天才,終究還是有人懂得欣賞,而這些人,大都是法國以外的外國人,像是華格納、李斯特、帕格尼尼等等。另外,他在歐洲各地,像俄國、英國等地發表作品,都引起非常廣大的迴響,造成轟動。1834年他完成了附有中提琴助奏的交響曲"哈洛德在義大利",此曲首演後帕格尼尼親自到舞台向白遼士致意,並宣稱白遼士是惟一一位使貝多芬復生的人,帕格尼尼還送了兩萬法朗給白遼士,使他貧困的生活獲得了一些紆解。而為了報答帕格尼尼的鼓勵與贈金,白遼士於1839年寫了戲劇交響曲《羅蜜歐與朱麗葉》回贈給帕格尼尼。1842年白遼士到德國舉行巡迴演奏會,演奏會相當成功,此行白遼士也結識了華格納及舒曼等人,他們給予白遼士很多協助。1844年白遼士返國後著手寫了"近代樂器編成法與管弦樂編制原理",對後世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一直到今天仍是研究管弦樂法者必讀的書籍。1845年白遼士前往維也納、布拉格以及布達佩斯等地演奏,受到了熱烈的歡迎。1847年訪問俄國時同樣載譽而歸。同年他又渡海到英國,原本倫敦有個歌劇院打算和他簽約,請其出任指揮一職,不料沒多久歌劇院卻因經營不善而關門,白遼士只好在倫敦舉行幾場音樂會後於1848年返回法國。1852年白遼士再度赴英,至1855年間他擔任了新愛樂交響樂團的指揮。1855年李斯特在威瑪舉辦了一個白遼士音樂節,白遼士親自參加這項盛典。1856年白遼士並獲選為威瑪音樂學會會員,從這一年至1858年間,白遼士也致力於歌劇《特洛依人》的創作,這是一部龐大的五幕歌劇,完整演出需要六個多鐘頭時間,所以白遼士將它分成上、下兩部,以應付實際演出。1863年,《特洛依人》下半部獲得初演的機會,一共演出了22場,但白遼士卻病倒了,當友人向他提到觀賞的人愈來愈多時,白遼士哀傷地回答說:“不錯,他們是來了,但我卻要走了”。白遼士晚年過得頗為孤寂,史蜜遜在1854年去世,白遼士再婚,但他的第二任妻子蕾西兒也於1862年過世,而更令白遼士傷心的是他與史蜜遜所生的愛子路易斯又在1867年先他而去。兒子去世後,白遼士的健康也大為衰退,於1869年3月9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