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派[評劇流派]

白派[評劇流派]
白派[評劇流派]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派是評劇表演藝術家白玉霜創立於20世紀30年代的一個評劇藝術流派,白派評劇表演藝術主要在北京、天津、錦州等地傳承,錦州市已將其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

基本信息

簡要介紹

評劇白派第四代傳人王冠麗 評劇白派第四代傳人王冠麗

評劇的白派藝術是久在北京且影響最大的評劇流派之一,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是評劇老藝人白玉霜創立的,經小白玉霜、劉萍到王冠麗已歷經四代。白派藝術以其低回婉轉、大氣端莊的演唱風格,在評劇諸多流派中獨樹一幟,影響深遠。

藝術特色

評劇白派表演藝術戲路寬廣,青衣、花旦、老旦等行當的表演均獨具特色。白派唱腔低回婉轉,身段優美端莊,演唱風格典雅大氣,表演風格質樸大方。白派藝術中的唱、念、做、舞各具特色,唱腔中呈現出的“水音”獨特優美,在評劇諸多流派中獨樹一幟,影響深遠。

20世紀30年代,評劇藝人白玉霜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大膽的改變了評劇女演員走高音的習慣,把鏇律明顯降低(F調),發揮了她中音和低音區渾厚的特長。她發展了反調慢板,用以表達劇中人悲哀之情;她首先把以北京音為主的國語用於唱念之中,使評劇得以流傳全國。並以低回婉轉的演唱、細膩傳情的表演,贏得了廣大觀眾,從而形成了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評劇流派——白派。

解放後,為適應演現代戲的需要,小白玉霜在保持白派低調低腔、注重韻味的傳統特色外,把唱腔的音域擴展了。由白玉霜的“5-3”擴展到兩個低音5-i,還從京劇、河北梆子、京韻大鼓、京東大鼓以及牌子曲中吸收營養,溶於自己的唱腔之中。她用中音表達人物敘述時的感情,用中低音交替表達人物抒情時的感情,用高中音表達人物激昂時的情緒,唱腔、表演時時處處為刻畫人物服務。不僅如此,小白玉霜在正、反調的自然轉換、板式節奏的靈巧變化以及鏇律的華彩流暢等方面,都有新的創造,把白派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代表人物

白玉霜

白玉霜像 白玉霜像

白玉霜是評劇白派藝術的創始人,原姓盧。她幼年時被賣給李卞氏,8歲念國小,11歲開始學京韻大鼓,後被早期評劇演員孫鳳鳴發現收為徒弟學唱評劇,並起藝名白玉霜。在她24歲的時候,由她領銜的李家班更名為華北劇社來到北京演出《馬寡婦開店》、《花魁從良》、《雙蝴蝶》、《秦香蓮》等戲,後因為演出《拿蒼蠅》得罪了當時的北平市長袁良,被逐出北平。 輾轉來到上海,接觸了歐陽予倩、洪琛等進步文人之後頓開眼界,藝術上更加純熟。與趙如泉合演《潘金蓮》大獲成功,“評劇皇后”的頭銜開始發光。隨後,白玉霜主演了第一部評劇故事片《海棠紅》,從此聲名遠揚。可就在其大紅大紫的時候,白玉霜卻突然拋卻了都市的繁華和權貴的追捧,和戲班內打鐃鈸的李長生私奔。後來白玉霜因病去世,年僅35歲。

短短的一生中,她演出了二百多出戲。後來白玉霜的養女小白玉霜繼承其母的白派藝術,在白玉霜出走的期間,被李卞氏推上舞台,從此走紅,有《鬧嚴府》、《秦香蓮》、《杜十娘》、《李雙雙》、《小女婿》等一系列廣為流傳的經典劇目。

小白玉霜

小白玉霜像 小白玉霜像

評劇白派是由白玉霜創立,發揚光大的卻是白玉霜的傳人、養女小白玉霜。 她的演唱高音明亮,中音寬厚,低音飽滿、穩而不顫。 小白玉霜原名李再雯(1922—1967),是評劇白派藝術創始人白玉霜的養女,她幼年隨母學戲,20世紀三四十年代已成為評劇白派藝術的繼承人。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了新秧歌劇《兄妹開荒》及新評劇《九尾狐》、《千年冰河開了洞》,她的表演藝術使觀眾及戲曲專家為之驚嘆。為配合新中國婚姻法的頒布,她演出了評劇《小女婿》、《劉巧兒》等,揚起婦女解放、追求婚姻自主的大旗。同時,她參與創作整理並演出了評劇傳統劇目《秦香蓮》,劇中薈萃了“白派藝術”的精華唱段,由她主演的《秦香蓮》拍成了新中國第一部戲曲電影藝術片,影響波及海內外。

作為評戲現代戲的一面旗幟,小白玉霜主演的《金沙江畔》是建國10周年的獻禮劇目。她還在《家》中扮演了瑞珏、《李雙雙》中扮演了李雙雙、在《苦菜花》中扮演了革命母親馮大娘,這些性格鮮明、生動飽滿的藝術形象都深深地存留在評劇觀眾的心中。劇中的一些著名唱段也久唱不衰,像《苦菜花》中的唱段“菜根雖苦花兒香”,經幾代人傳唱,歷久不衰。通過一大批新創評劇劇目的藝術實踐,小白玉霜繼承發展了評劇白派藝術,並將其推到一個新的高峰。

小玉霜

小玉霜,女,1935年生於天津,出身於評劇白派世家。工青衣、閨門旦、花旦。中國評劇院著名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專家特殊津貼待遇。代表劇目有《秦香蓮》、《馬寡婦開店》、《小二黑結婚》、《御河橋》、《梅玉良緣》、《大腳夫人》等。

其他傳人

另外,白派傳人還有劉萍、王冠麗等,恆紅、宋麗等的演唱也有適當借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