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蒿

白沙蒿

白沙蒿是菊目Asterales、菊科Asteraceae、蒿屬Artemisia植物。

基本信息

概述

種中文名: 白沙蒿
種拉丁名: ArtemisiasphaerocephalaKrasch.
種別名: 子蒿

形態特徵

: 半灌木。高可達1米,冠幅30厘米左右,最大可達2米。主莖明顯,分枝多而細,老校外皮灰白色,常條狀剝落,當年生枝灰白色、淡黃色或黃褐色,有時為紫紅色,有光澤。葉整齊或不整齊,一或二回羽狀全裂,裂片條形或絲狀條形,長0.5—40毫米,寬0.5—2毫米,中部以上的時2—3裂或不裂,嫩葉被短柔毛,後脫落,灰綠色。頭狀花序多數,球形,下垂,在枝端排列成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直徑3—4毫米,小花黃色,管狀。瘦果卵形,長1.5—2毫米(圖119)。

地理分布

: 白沙蒿在國內主要分布於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等省(區);在國外,蒙古有分布。

生物生態特徵

: 白沙蒿為典型的沙生半灌木,常由中部分枝,枝葉較稀疏。廣布於半荒漠及荒漠區的流動與半流動沙丘上,是流動沙丘上的先鋒植物。它具有耐沙埋、抗風蝕、耐貧瘠、較抗旱、易於繁殖等特性。白沙蒿屬於淺根性植物(圖119—2),主根短小,不發達,而側根非常發達。水平或傾斜方向擴展,五年生的白沙蒿根幅可達10米,根幅為冠幅的7.5倍。側根密布在20一70厘米的沙層中,交織成密網,以供應生長需要的水分。因此,它具有較大的吸水面積,所以,自然界常見白沙蒿單株散生,不能形成群落。有時也見於固定沙地,與黑沙蒿(Artemisiaordosica)、中間錦雞兒(Caragaraintermedia)等植物混生。在寧夏中衛地區,白沙蒿春季發葉甚早,於3月上旬開始萌發,4月中旬葉出齊,7月下旬現蕾,8月中旬開花,花期約半個月,9月中下旬開始結實,10月上中旬成熟。新生枝生長一般在4月中旬,5一7月為生長旺盛期,8月中旬一9月上旬停止生長,10月下旬葉黃,11月中旬落葉。整個生長發育期為200天左右。種子甚小,長約2毫米,成熟後不立即脫落,採種容易。種子千粒重0.688克,種子有膠質,遇水膠結沙粒,易於在流沙上發芽,不被吹蝕,發芽率可達80%以上。白沙蒿在沙丘各部位都生長,但在背風底部生長最好,在迎風坡生長差。在丘間低地也有生長,但在輕度鹽漬化濕潤丘間低地生長不良。白沙蒿於3—4年進入壯齡,這時開始大量結實,7—8年。後生長衰退而死亡。
沙蒿被沙埋後生長旺盛,沙埋的植株只露出五分之一左右時。還能正常生長,沙埋後可長出許多不定根。它具一定的抗風蝕能力,但枝葉稀疏,莖稈直立,受強烈風蝕時,常因根系暴露而死亡。白沙蒿耐旱性雖不如黑沙蒿,但也較抗旱,當沙土含水量降低到0.45%時才工始枯死。就水分生理特性而言,白沙麓的總含水量和自由水含量都較高,分別為227.9%和149%(占於重%),而束縛水則較低,為78.8%。黑沙蒿的總含水量和自由水含里都較低,分別為187.2%和76.4%,而束縛水的含量則較高,為110.7%,說明白沙蒿的抗早性較黑沙蒿弱。白沙蒿的蒸騰強度從生長期一開始就很大,至6月初達最高峰,為57.6毫克/平方厘米/小時,以後逐漸下降。平茬能加速它的生長,據在寧夏中衛地區觀察,不平茬的植株當年生長平均高為46.1厘米,新枝條僅1個;而平談的高度可達58.2厘米,萌技4.4個。
飼用價值: 白沙蒿在半荒漠及荒漠地區的沙區,對飼養駱羊有一定放牧價值。春季剛萌動時的枝條,駱駝最喜食,其它季節樂食;對羊的適口性基本上同於黑沙蒿;馬與牛不喜食。秋季落霜後,白沙蒿的適口性提高。飼料品質為中等以下。應注意駱駝春季過多採食飲水後而引起的肚脹病,因此,適當放牧後即更換牧地。在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中,由自沙蒿為主組成的草場:為白沙蒿+沙鞭(Psammochloavillosa)放牧場;白沙蒿+細枝岩黃茂(Hedysarumscoparium)+沙拐棗(Calligonummongolicum)放牧場,伴生少量的沙蓬(AgrioPhvllumsquarrosum)、蟲實(Corispormumsp.)、白花蒿(Stelpnolepiscentiflora)、沙木寥(AtraPhaxisbracteata)、W果麻黃(EphedraPrzewalskii)等。上述兩類草場分布較普遍,但生長稀疏,產量較低,尤其在沙漠地區,因惡劣氣候和嚴酷環境的限制,除駱駝外,其它家畜不便利用。白沙蒿所含化學成分(表119—1);蛋白質含量中等,脂肪和粗纖維含量較高。蛋白質品質較差,必需胺基酸含量低(表119—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