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靖安縣中源鄉下轄村
簡介
白沙坪村地處江西靖安縣中源鄉垴上行政村,只有9戶人家,人口不到30人,有林地面積4000餘畝,與九江市修水縣黃沙港鎮、武寧縣石門樓鎮相鄰。有宋朝寒婆墳,明末烽火台、鈔關(古代海關)、古驛道、哨卡等歷史人文景觀;平均海拔1200米,年平均氣溫11.6℃。這裡素有“江西小廬山”美譽。環境
白沙坪自然村地處九嶺山脈,周邊都是原始森林,平均海拔1200米,是潦河的發源地,歷來就是一個休閒避暑的好地方。2000年,江西師大的一位教授來白沙坪遊玩,這位教授在這裡不喝開水,只喝山中的泉水。他還不時感嘆:這裡的空氣真清新……這種情形深深地印在了胡志勇的記憶中,也激發了他辦度假村的靈感。2001年,胡志勇在省政府允許國有林地流轉的政策鼓勵下,買下當時辦在白沙坪自然村瀕臨倒閉的國有大杞山林場的1257畝林地50年的經營權,並把原林場300多平方米的職工宿舍改造成賓館,開始嘗試著辦起了度假村。2002年,他又買下了大杞山林場的1900多畝林地50年的經營權,通過對林木的撫育和改造,使度假區內生態環境不斷得到最佳化。發展
近幾年來,胡志勇還開發了寒婆墳、瀑布群、高山草場等多個旅遊景點,創辦了白沙坪茶園,生產“寒婆茶”。目前,他的度假村可一次性接待住宿遊客220名,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白沙坪度假村已成為不少省城南昌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必來之地。吃農家飯、住農家房、享農家樂,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獨特風格,為他們提供了一個避暑休閒的好地方。胡志勇致富不忘鄉親,白沙坪自然村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在胡志勇的度假村里做工,月收入在800元左右,為農民增收開闢了一條新路。與此同時,他還關注弱勢群體,每年要拿出2萬元以上,接濟貧困家庭,走訪慰問老人。
昔日的荒山野嶺,如今的農家樂園。改革開放激活了山村發展的春水,林權改革、林地流轉等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使農民的創造才能得到了充分涌流,他們通過發展旅遊業,實現了經濟發展、生活富裕。他們的發展沒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是因地制宜,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這就是科學發展,值得借鑑。
雲南會澤縣礦山鎮下轄村
村情概況
白沙坪村隸屬於礦山鎮格核米行政村,屬於山區。位於礦山鎮東北邊,距離格核米村委會3公里,距離礦山鎮18公里。國土面積1.9平方公里,海拔1520米,年平均氣溫13 ℃,年降水量600毫米,適宜種植等農作物。有耕地79.98畝,其中人均耕地0.52畝;有林地7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9戶,有鄉村人口68人,其中農業人口684人,勞動力4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1人。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8.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35.29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畜牧業為主。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0萬元,占總收入的30%;畜牧業收入11萬元,占總收入的4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0頭,肉牛5頭,肉羊0頭);漁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 0%;林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10%;第二、三產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 0%;工資性收入2.5萬元,占總收入的 20%。農民人均純收入1490元,農民收入以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人(占勞動力的34%),在省內務工10人,到省外務工0人。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電、電視、電話,有無路燈。全村有0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19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19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0%和 4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戶(分別占總數的27 %和27%)。該村到鄉鎮道路為不通路;進村道路為其他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8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8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0輛,拖拉機0輛,機車0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0戶;建有小水窖25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戶。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雲南華坪縣興泉鎮下轄村
村情概況
白沙坪隸屬於興泉鎮乾箐行政村,屬於半山區。位於興泉鎮南邊,是村委會所在地,距離興泉鎮13公里,國土面積1.61平方公里,海拔2,240.00米,年平均氣溫14.00 ℃,年降水量1,000.00毫米,適宜種植等農作物。有耕地94.00畝,其中人均耕地1.45畝;有林172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9戶,有鄉村人口67人,其中農業人口67人,勞動力2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5人。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1.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850.00 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為主。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94.00畝(其中地94.00畝),人均耕地1.45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72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7.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85畝,主要種植花椒、梨子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500.00畝,其他面積100.00畝。有等資源。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萬元,畜牧業收入0.5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0頭);林業收入0.3萬元,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人。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路、通電、通電話,無路燈。有19戶飲用井水。有17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5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戶。該村到鄉鎮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2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2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輛,機車10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戶;建有小水窖16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戶。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1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