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佳縣康家港鄉沙坪村,原雙坪村,是歷史上比較繁華的古驛站, 特別是在晉商興起的明清時期。陝北文化重要的發祥地。
毛澤東東渡黃河離開陝北的途徑地; 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村落由前村後村組成,村區地名包括馬道山,總兵山,草窯溝,逃溝(道光年間陝西按察使為當地人,葬於總兵山,數年前墓被盜),前溝,後溝,底街上,春渠,攔羊溝,南溝,格都上(陝北方言,格都意思是拳頭),前坪上,墳坪上。
村內李姓居多,還有辛,任,劉,習,薛姓,但人數甚少。
名字由來
——陝北名歌之王“趕牲靈”的起源
原來叫雙坪村(據稱有村內地名前坪上,墳坪上得來)。
後改為沙坪村,在明末清初時,有一位山西過來的女子叫肖沙,村民們習慣叫她沙沙。沙沙自幼父母雙亡,無依無靠,是姑媽把她撫養長大。她表哥是個腳戶,專門給別人攬的趕牲口,走南闖北,賺幾個錢來養活他們全家。這一年沙沙已長到十八歲了,看見姑媽全家日夜操勞,生活還是過得很平淡,就跟表哥走西北,闖天地。當剛剛走到雙坪村時,突然發病,表哥只好將她安頓在一戶騾馬店裡養病,自己趕著牲口走了三邊。沙沙在店主的關照下身體很快就康復了。心靈手巧的沙沙每天幫助店主和村里人幹活,但心裡老是惦記著表哥,每逢有騾馬駝隊經過,她都要到牌樓下打問。由於思念過度,病故雙坪。後來過往的人們聽到這件事後,很受感動,就以沙沙的事實你一言我一句編唱出了“趕牲靈”這首民歌。為了讓後人不忘記她,把雙坪村改為沙坪村。
村落格局
沙坪村的發展規模相當大,它依照黃土高原的特點進行了打造,最早時,要進大村必須要通過一個村寨門,大門關上後,任何人難進,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後被拆毀。前後村口兩個大石牌樓把守,規格雄偉壯觀,篆刻細膩有致,可惜在文革中被人為破壞。16年重修牌樓。 80年代該村油畫大師治平於底街上繪有上百平米的全村實景地圖。
16年米吳公路,清大縣級公路改造完工。15年村內村村同水泥路沿著古驛道穿村而過,17年環村公路硬化修通。
經過新農村的改造和傳統村落的保護髮展,從而形成了後村以縣級公路沿線為主的現代新農村聚集區,以環村水泥路沿線為主的旅遊發展區。
旅遊發展區分為:
1、以底街上,格都上,洞上為主的大型明清古民居建築群;
2、以侏羅紀河床古道峽谷為主的地質景觀區;
3、以飛來石,牛鼻山,黑水哭為主的自然風光區;
4、以寨子堡壘等為主的紅色文化區;
5、以液灣及水神廟區域為主的生態觀光農業區。
歷史驛站
——走西口的縮影
在這條道上,每天都要走上百頭運貨的大牲口,他們把磧口的洋布、洋貨通過螅鎮運到大西北。又將大西北的清油(麻油)、甘草、青鹽、皮毛等貨運至全國各地。由於晉商的突起,磧口的興盛,給這條古驛道注入了很大活力,而沙坪村的驛站就顯得十分重要。48年3月22日毛澤東、周恩來和中央其他領導人沿著歷史上的古驛道到達並經過沙坪,東渡黃河,離開了戰鬥生活了13年的陝北。
沙坪古驛道,是以磧口黃河對岸的螅蜊峪(佳縣螅鎮)為起點,以螅蜊峪,沙坪,吉徵店(綏德吉鎮)為主幹道,而後通過吉鎮一路通過米脂(米螅大路)、榆林通往包頭;一路通過三十里舖和綏德並以綏德為岔路一路通往三邊(定邊,靖邊,安邊)及寧夏,一路通往延安。由於黃河二磧的激流險灘及晉商的興起使得古驛道成為陝甘寧通往京津及華北的最重要通道。
陝甘寧邊區時期,古驛道得到了鼎盛繁榮,成為邊區連線外部的重要物資通道,毛澤東曾說:“定邊的鹽是邊區的第一財政”,而古驛道就成為三邊鹽外銷的重要通道。抗戰爆發後不久,古驛道及螅鎮歸陝甘寧邊區管轄,1943年至建國前夕,我黨在古驛道起點螅鎮此設立了眾多的黨、政、軍機關單位。鎮上除了螅鎮市、區機關所屬單位外,延安在喬志仁辦的慶美院建立了八路軍聯絡站。另一部分就是賀龍指揮的八路軍120師(1942年5月改晉綏聯防軍)所屬單位和駐軍,人數達到八、九千近萬。主要有120師後勤部,和平醫院,新四旅(原屬129師、太行軍區)和教導二旅採辦處,獨立一旅警備五團、八團合作社,三八五旅、三五九旅聯絡處,負責山西興縣至延安的十八兵站螅鎮分站,軍民合作社,佳縣常元興店鋪,米脂民生站,綏德一分站、二分站,大成粉房,延安貿易公司、鹽業公司,新華書店,山西興縣大吉商店以及八路軍120師兵工廠等。兵工廠下設炸彈廠、化學廠、槍炮廠和被服廠。從而更顯古驛道戰略通道的意義。
這裡有大型的驛站十多處,最有影響,規模最大的有七家,號稱“李家七戶”。這些驛站的建設格局都有不同。有供駱駝進出的高聳大門,更顯露當年的風采。 “我小時候,親眼目睹了這裡的繁華景象,那時驛站里每天都住滿了客商,由於道路狹窄,負責運送貨物的騾馬和駱駝只能分別在白天、晚上行走。”李振錄老人回憶道。
由於古驛道中的站點螅蜊峪(佳縣螅鎮),吉徵店(綏德吉鎮)都設定為鎮,後期建設中古建築民居造成了較大破壞,反而偏安一隅的沙坪得到了較好的歷史原貌保護,這也就是為什麼古驛道上只有沙坪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緣由。
古民居:薈萃了陝北明清明清建築的精華,源於驛站的影響,造就了富家一方的財主鄉紳,如譽為 “身修仁義禮智信,積德葭吳綏米清”的大財主,民居尤其以底街上,洞上蔚為壯觀,其中底街上民居據村里記載曾修建三年有餘,由於規模宏大,建築精美,耗資不菲,費盡資產,主家不得以建築的一半用於抵扣工人工錢(至今界牆仍存)。
馬號:在底街上,原來最大的貨棧,專供客商飼養馬屁,內有大量“驢槽”(餵馬用)。
塌廟兒:原在此處修建有最大的廟,後由於修建拆毀坍塌,故稱塌廟。地勢險峻(石壁懸崖),視野開闊,後由於修建米吳公路炸毀。後為紀念此地,特遷移山神上山,但由於此地石材上乘,又緊臨米吳公路,故大量採石,山神被迫做出讓步,緊能容牌位之身,再無修廟之地。
牌樓:道光御批貞潔牌坊,修建於前村,後村,規格雄偉壯觀,篆刻細膩有致,可惜在文革中被人為破壞;
沙坪村古牌樓的史說(根據回憶整理)
沙坪祖輩時有兄弟四個(俗話為四大門),據老人說,其中兄長門下(大門)有一男取白氏為妻,男的早年去世,留下父母及兒女,公公和婆婆年邁,兒女幼小,全家以務農及開騾馬店為生。白氏擔當起重任,上孝敬公婆,下撫養教育兒女,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盡力全身心照顧家人,一著清白守寡。白氏的事跡得到全村人的讚揚,逐漸遠傳周圍村莊及方圓幾十里的地方。
後來在清朝鼎盛時期,地方把白氏事跡上奏朝廷,皇帝看完奏摺感到事跡應該發揚光大,在奏摺上批覆“貞潔”二字。後地方出資銀兩修建貞潔牌樓。
貞潔牌樓兩座,分別坐落在村子的前牌樓圪槽和後牌樓圪槽靠近主河床邊沿。其中前牌樓坐落在前牌樓圪槽水渠靠村內一側,約離水渠15米處,後牌樓坐落在後牌樓圪槽水渠靠村外一側,約離水渠25米處。兩座牌樓基礎都為河床邊的堅硬天然石頭。前後牌樓正是坐落在沿河床通道進出村莊的必經之道的正中央。
貞潔牌樓高約10.5米,寬約12米。直立四根600X600mm石柱支撐著刻有花卉的石頭頂戴,頂戴中間掛著有花邊的御旨“貞潔”石牌,靠近最外側的四個角上裝有四個風鈴。牌樓的結構簡明莊重,全部為錨插結構,代有濃厚的清朝鼎盛時期牌樓風格。1967年遇到人為的破壞。
從正面或側面觀望時感到高大、雄偉、穩重,自然的給於一種莊嚴感和對前輩的貞潔敬佩感。特別是那四個風鈴,每當颳大風時就叮叮噹噹響,提醒著全村男女老少要下雨了,暗示著應注意安全。
文化歷史
——陝北文化的起源傳承
追尋陝北秧歌之根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陝北秧歌起源,古老秧歌”二十八宿“秧歌的誕生地及唯一流傳地。沙坪秧歌名震葭吳綏米清(榆林南區)。
秧歌重要表演形式“踢場子”由沙坪村民間老藝人李萬福首創, 並進一步發揚演繹出目前二人,三人,四人,八人場子。
——”二十八宿“秧歌——
陝北秧歌的活動程式雖說大同小異,但就其形式分類又包括“二十八宿秧歌”、“神會秧歌”、“老秧歌”和“新秧歌”等。其中“二十八宿秧歌”歷史最早,流傳於佳縣沙坪村的一種古老秧歌形式,傳說它反映的是“紫微星”劉秀帶領二十八人星宿下凡,治國安邦、驅邪除魔,致使天下太平,萬民歡慶,民間從此才有了秧歌。
秧歌隊由二十八人扮成神的形象。傘頭指劉秀(紫微星),其他人扮以東方甲乙木,為蛟、狼、蟹、犴四星;南方丙丁火,為豬、蛇、虎、猴四星;西方庚辛金,為牛、羊、狗、龍四星;北方壬癸水,為豹、猿、蝓、蚓四星;中方戊己土,為貉、雉、蝠、獐四星;日方為鼠、馬、兔、雞四星;月方為狐、鳥、燕、鹿四星。這種二十八星宿秧歌隊角色完全是擬神化的人物。以金、木、水、火、土、日、月為七個首星,每星立四方,共二十八位星宿。目前這種秧歌形式只在佳縣沙坪村還有保存。
二十八宿秧歌是古代祭天儀式流傳下來的民間祭祀活動,它是以漢光武帝劉秀為摩拜對象,因為劉秀推廣儒家思想,以德治國,體恤民情深的老百姓愛戴,體現了老百姓希望得到統治階層的體恤以及神靈的護佑。二十八宿秧歌的人物扮相和化裝,皆按傳統戲曲帝王將相裝扮。以傘頭為神權象徵的二十八宿秧歌隊,劉秀扮皇帝手執黃羅傘,身後的馬武、姚期等人物穿戰袍各執兵器,動律沉穩、莊重、威武似大將出征,如天兵天將下凡。其中有這么一段唱詞:“五月裡來五端陽,劉秀十二走南陽,姚期馬武來救駕,二十八宿扎昆陽。”這種秧歌把歷史人物神化了,認為劉秀是紫微星下凡,姚期、馬武等是天神二十八宿星象,共同輔佐劉秀滅王莽建立東漢王朝的故事。其表演程式與神會秧歌類似,包括“起場”、“謁廟”、“排門”,“搭彩門”、“踩大場”。
佳縣沙坪村的二十八宿秧歌雖說是表現劉秀滅王莽的故事,但充滿著“陰陽五行”學說和道教色彩。二十八宿秧歌是依照金、木、水、火、土、日、月、組成的。每組星象由四人組成,總計二十八人。這種秧歌形式表現著當地民眾祈求五行相生、相剋、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的願望。據佳縣白雲山道觀道長張明貴介紹,二十八宿和五行緊密結合,即東方四星宿為甲、乙,屬木;南方四星宿為丙、丁,屬火;西方四星宿為戊、已,屬金;北方四星宿為庚、辛,屬水;中央四星宿為壬、癸,屬土。二十八宿的具體名稱為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昂、畢、嘴、參、井、鬼、柳、星、張、翼、軫。民間則將二十八宿以動物形象命名,從神秘化趨向生活化。具體稱謂有獬、狼、犴、虎、豬、猴、蛇、龍、蛟、牛、狗、羊、豹、*(左犭右俞)、猿、蚓、貉、蠍、雉、獐、兔、鼠、雞、馬、狐、燕、烏、鹿等。兩種稱謂在民間與五行學說形成了有機結合如亢金龍、角木蛟、箕水豺、尾火虎、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等。陰陽五行與二十八宿學說,不僅影響著民間秧歌活動,還滲透在民眾的生活中,如農村木匠將鋸子稱作“奎木狼”,將畫線用的線斗子稱作“角木蚊”。農村蓋房合龍口時貼有“合龍正遇紫微星”的對聯,祈求吉星高照、吉祥如意、四季平安之意。
追尋陝北民歌之魂
陝北民歌之王——“ 趕牲靈”以沙坪村村名歷史由來的真實故事編寫,並經由古驛道遠播,後來經青年時代趕著牲靈走三邊,下柳林的人民藝術家張天恩整理,並於1949年教唱給西北文工二團的杜錦玉、白秉權等多人,從而唱遍全國。古驛道的聲名顯赫及鼎盛繁榮造就了璀璨的趕牲靈文化,長期的離家外出趕牲靈,正所謂“女人憂愁哭鼻子,男人憂愁唱曲子”,對陝北民歌的創造及傳播古驛道發揮了重大促進作用。,以古驛道串起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陝北民歌,如古驛道起點螅鎮渡口為背景的“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跑旱船”,以沙坪為背景的“趕牲靈”,以三十里舖為背景的“三十里舖”,以三邊為背景的“下三邊”等等。
"走頭頭的那個騾子喲喔 / 三盞盞的那個燈 / 哎呀帶上的那個鈴子喲 / 噢哇哇得的那個聲
白脖子的那個哈巴喲喔 / 朝南得的那個呀 / 哎呀趕牲靈的那人兒喲 / 噢 過呀來了 / 你若是我的哥哥/妹妹兒 / 一招你的那個手 / 你不是我那哥哥/妹妹喲 / 走你得的那個路
走頭頭的那個騾子喲喔 / 三盞盞的那個燈 / 哎呀帶上了那個鈴子喲 / 噢哇哇得的那個聲 / 你若是我的哥哥/妹妹兒喲 / 招一招你的那個手 / 你不是我那哥哥/妹妹喲 / 走你得的那個路 / 你若是我的哥哥/妹妹兒喲 / 招一招你的那個手 / 你不是我那哥哥/妹妹喲 / 走你得的那個路"
崔永元口述歷史沙坪村“傘頭秧歌”視頻
紅色文化
——記憶陝北早起紅軍革命歷史
1948年3月22日毛主席及中央沿古驛道途徑沙坪村後於23日晨東渡黃河;
由於古驛道的戰略通道意義,國民革命陸軍第八十六師井岳秀部 1932年駐沙坪村1個營,晉軍閻錫山部 1936年7月駐沙坪1個營。營部設格都上。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沙坪紅軍組織蓬勃發展,黨員眾多;1934年木頭峪暴動宋家川的抗日義勇隊潛入佳縣後,路過佳、吳邊境沙坪村時,還動員了一批當地黨員。 革命時期的國共鬥爭中,沙坪村李汝福積極拯救革命義士曾被陝北十二個縣人民讚頌並聯名送碑,碑中記載:“身修仁義禮智信,積德葭吳綏米清”。
1935年5月,中共西北革命委員會主席劉志丹,西北軍事委員會前敵總指揮部政治委員高崗一行來到沙坪附近的梁甲村,劉將軍還巧妙地利用一次意外的事故,策劃了詐降誘敵的戰略,後來紅軍以此戰略成功殲滅沙坪上國民黨軍隊。
(劉志丹的住處外面配有特務連(相當於現在的保衛人員)在站崗,一天特務連的一個戰士在窯洞外面擦槍的時候,不小心槍失火了,把另外一個戰士給打死了。劉志丹對這位擦槍失火的戰士說:“你帶上槍到沙坪上假降國民黨軍隊,就說,梁家甲村住著很多紅軍,引誘他們來梁家甲村和紅軍交戰,這樣紅軍就可以將國民黨的軍隊一舉消滅。”此戰士來到沙坪上以後,把國民黨的一個營引誘到梁家甲村紅軍的埋伏圈,此時他乘敵人不注意,開槍把該營的營長從馬背上打下來,紅軍乘此機會把該營全部殲滅打了一個打勝仗。)
國共犬牙交錯時期,以飛來石崖窯寨子堡壘為主的革命遺址,清晰的再現著革命的艱辛及不易。崖窯寨子堡壘距地面四五十米,絕壁懸崖,對河對岸的古驛道形成絕對的監視及威懾,極大的震懾及牽制了當時的反革命。
自然景觀
——探尋黃土高原侏羅紀時期的地質脈絡
飛來石:村南的飛來石,雖經多年風侵雨蝕,仍獨立挺拔於高山之頂。對面崖山的石寨向人們訴說著過去的故事。詩曰:煙霞明滅塗峭壁,崢嶸怪石山頭立,峽谷道長驛站邊,一樹翹望沙坪里。
河床古道大峽谷:
數億年前的河床古道大峽谷。
牛鼻 山:因山腳有一形似與牛鼻子的石崖壁而得名。因山上鬱鬱蔥蔥的槐樹而聞名,但槐樹趕在國家封山禁牧之前全數砍伐,現家家戶戶手推車,以及椅子床等木質家具皆來源於牛鼻山槐樹木。
黑水哭:處於河床古道大峽谷,水面上方一線天,水面廣闊,水深不見底(據說從未探測出),內有烏龜活動,成為聞名遠近的探險水手的樂地
棗林:鬱郁蔥
蔥的棗林,每年舉行採摘活動。
液灣:液灣涌流山泉,依山泉修建液灣水庫;
轆轆井:由於採用轆轆從深井絞水而得名,繁華與底街上以及馬號的客棧繁榮,有一個棧橋與馬號相連,後衰落廢棄,村內自修路拆毀棧橋,封井,後在新農村建設村村通工程建設時間重建轆轆井,但雄偉不現當年。
文化藝術名人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陝北秧歌起源,古老秧歌”二十四星宿“秧歌的誕生地及唯一流傳地。秧歌表演名震內外,無出左右。表演形式多樣,人才輩出。
李萬福,陝北有名的民間藝人,”武場子“的開拓者,他的傳統秧歌節目“踢場子”被後人們傳承下來。
任員外,民間藝人,傳統秧歌中當“傘頭”,聲音委婉曲著,高亢有力,尤其以那首“碾軲轆轆圓,碾軲轆轆圓”所著稱,該句採用傳統修辭藝術中的“起興”手法(大量出現在論語,楚辭中),類似與陝北民歌“大紅果子薄皮皮,人家都說我和你”。
李汝生,民間藝人,傳統秧歌中的”老艄公“,詼諧幽默,才大藝高,”我老漢今年那八十三那...“,近半個世紀表演不停傳唱不衰。
四娃:老中醫,民間藝人,機械師,醫術精湛,藝術更精湛。專治疑難雜症,如脫髮,瘡等堪稱傳奇。兼治牲畜更如小兒。傳統秧歌中出演”老艄公“,”穿的爛,走得慢,一條褲子穿三反...“的自嘲表演不鳴則己,一鳴驚人。國家土槍管制前,製作土槍因精度高,射程大遠近聞名,周圍山村兔子山雞幾近絕跡。
劉彩平,社會活動家,藝術家,實業家,人稱“瘋子”,一直從事石雕藝術,現興辦實業,養雞場名揚村內外,由於材食來源於農作,故為有機食品,質量上乘,但價格較市場貴二道五毛。
李汝福,曾被陝北十二個縣人民讚頌並聯名送碑,可惜在文革中被毀。碑上的兩句: “身修仁義禮智信,積德葭吳綏米清”的佳話至今被人們傳頌。
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一角
交通
米吳公路途經;2014年改造完工;2016年擴建;
環村公路2017年經過縣交通局招投標。
水路直通山西磧口(實為河道);
距離青銀高速辛家溝收費站約15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