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白旗寨滿族鄉地處低山丘陵區,整體呈山區地貌,是鐵嶺縣母親河--凡河的發源地。交通環境好,省級路鐵長線、縣級路詹白線、袁白線貫穿於此,交通便捷,距瀋吉高速章黨收費站25公里,撫通高速南雜木收費站15公里。鄉級路以上全部為黑色路面,有鐵嶺、撫順、瀋陽、新賓、清原、桓仁、寬甸、開原、西豐等37次班車始發終點或途經於此 。多年來,經過鄉黨委、政府的積極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條鄉村旅遊帶動經濟發展、民俗文化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的發展新路子,形成了林下參、黑木耳、風情旅遊等幾大主導產業。先後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先進單位、遼寧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先進單位、全國第二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榮譽稱號。
行政劃分
夾河廠村 孤家子村 阿達伙洛村 通洲伙洛村 山城溝村 大河西村 白旗寨村 哈爾邊村 腰寨子村
歷史沿革
在清初努爾哈赤實行八旗制度時,此地為皇太極封地屬上三旗中的正白旗,於1961年正式建立,以駐地命名為白旗寨鄉,在1958年大躍進期間,為拔白旗,改稱為紅旗公社,後由於白旗寨滿族人口占比較大,經縣委同意,於1988年3月19日正式成立白旗寨滿族鄉至今。
經濟概況
鄉政府利用飛地招商成功落戶園區企業9家,目前奇躍汽車零部件、博傲裝備製造和華寶建材等廠家生產態勢良好,其中遼寧奇躍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成為鐵嶺縣汽車零部件企業佼佼者。2016年,成功引進億元以上項目兩個,一是鐵嶺正白旗社會養老事業綜合服務機構與正白旗旅遊項目。該項目是集養老、醫療、護理、休閒、度假、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社會福利服務機構。二是中利祥暉2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占地面積750畝,總投資1.87億元。2017年在談項目4個,分別為燕園德普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眾欣納米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湖北宏源藥業科技有限公司以及上海燊星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
城鎮建設
白旗寨滿族鄉始終堅持“滿韻清風,森林小鎮”的發展主題,把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改善人居環境作為全鄉中心工作來抓。積極爭取和整合各類資金推動特色村鎮建設,不斷完善水、電、路、通信、網路等基礎設施。嚴格執行美麗鄉村建設,垃圾清運實現市場化運作;公共綠化與庭院綠化同步啟動,全鄉綠化率達到95%以上;新建飲水安全工程57處,鋪設管線8萬米;治理清淤河道32公里;開展道路硬化38公里,實現各村全部油路相通。境內主要公路鐵長線進行全面拓寬。申報項目修建滿族風情牌樓一座,仿古院牆4000餘米。
現代農業
特色主導產業發展態勢良好,一鄉一業工作穩步推進,黑木耳產業健康發展,目前全鄉共有規模化黑木耳生產專業合作社5家,黑木耳生產基地300多畝,年產黑木耳180噸。實現純經濟收入300餘萬元。2017年新建立體懸掛大棚30餘座,投產使用16座,總計生產木耳40萬棒。產業輻射能力逐步提高,增加農民就地創業和就業的機會,黑木耳產業成功帶動生產農戶100餘戶,轉移農村剩餘勞力1000餘人,社員不僅在合作社效益上得到分紅,還可通過為合作社打工增加工資性收入。2017年初。經多次外出考察學習與實地論證,大果榛子套種中草藥模式開始組織實施,全鄉栽植大果榛子1000餘畝,其中套種中草藥100畝。同時林下參、刺嫩芽、刺五加、特色山野菜等特色產業多點開花,生態優勢和資源特色得以充分發揮,構建了特色種植業和特色旅遊業齊頭並進的發展格局。
特色旅遊
多年來,白旗寨滿族鄉緊緊圍繞“凡河生態文化旅遊谷”建設契機,以凡河源頭滾馬嶺景區為中心,開發滿族風情生態旅遊,打造以山野菜休閒採摘為品牌、滿族農家飯菜為特色、滿族傳統文化體驗為亮點的鄉村特色旅遊。鄉政府多方籌措建設資金600餘萬元,建設木質曲橋、亭欄棧道,文化廣場、索羅桿、民俗展示牌等多個景區景點,實行走出去戰略,多渠道、多角度進行旅遊文化宣傳,建立白旗寨滿族鄉微信公眾賬號,錄製的《印象白旗寨》、《我愛白旗》、《白旗寨初雪即景》等宣傳片,製作白旗寨滿族鄉集郵旅遊紀念冊。春節期間拍攝新春走基層、農事特色採摘體驗、冬季雪趣節等系列節目,2017年推出“東北味道—白旗寨美食”特別節目。2016年4月30日,與遼寧省大型戶外活動機構“徒步網”合作,首屆滾馬嶺登山節在滾馬嶺景區盛大開幕。遊客來此不僅能欣賞山林風光、鄉村美景,還能品嘗到“黑瞎子上炕”“粘耗子”“八大碗”等極具滿族特色的傳統美食。目前白旗寨鄉已成為鐵嶺、瀋陽、撫順等城市人群“尋夢滿文化及休閒度假”的優選之地,年接待遊客6千餘人次。
文化產業
白旗寨滿族鄉作為鐵嶺縣唯一的少數民族鄉,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十分迅速。2015年與吉林師範大學合作,成立了滿學文化教學與科研基地,並順利召開了“2015年國際滿學青年學者論壇”,同年成立了白旗寨鄉滿族文化藝術聯合會,成功舉辦了“弘揚民族文化,打造清新白旗”為主題的書畫作品展。同時加強對嘎拉哈、剪紙、珍珠球等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每年農閒時節組織村民和遊客開展扭秧歌、嘎拉哈、推鐵圈、跑馬城等遊戲項目,讓越來越多的遊客參與滿族傳統文化,在體驗中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