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延續
![白散](/img/c/7ab/nBnauM3X1cTO1UzMygTNwkjN4QTM5YDMwIjMxADMwAzMxAzL4UzLy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獨特工藝
![白散](/img/1/5f8/nBnauM3XwEjN1ADN0gTNwkjN4QTM5YDMwIjMxADMwAzMxAzL4U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作成餅狀的“白糤”拿到太陽底下曬一個多月才能幹透,然後選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子,給乾爽的“白糤”在糖汁里“過”糖,再次在太陽下曬上10多天,用食用硃砂把“白糤”面上的字描紅。
待到臘月底時,才把乾透封存好的半成品“白糤”拿出來,以花生油炸開。成形的“白糤”——大米花大的直徑足有30厘米。
從選米到油炸,約有10道環節,但都很講究,每一道環節不到位,都有可能在油炸時,出現破碎、不成型、拱不起或炸不開。
家庭自產
玉林白糤有個特點,雖說玉林人家家戶戶都吃“白糤”,但至今生產“白糤”的廠家沒一個。
難道玉林人的商業意識這么薄弱?非也,玉林“白糤”有兩個特點:其一是食用的季節性,家家戶戶只在春節期間食用。年一過完,“白糤”也就隨之消失。其二代代相傳的“白糤”都是以家庭自產自“銷”,或是幾戶聯合一起“生產”。
市場呼喚
由於商品經濟的進程,的確有越來越多的本地人在尋求“白糤”買賣的市場。一來越來越多的玉林本地人成為了單位職工、小商品經營戶、企業主,快節奏的生活不容許他們再有時間去做這些工序繁瑣的“白糤”了。二來城市化的進程,也使得本地的居住條件不能像以前那樣有廣寬的曬地來曬制“白糤”。所以,近年來在垌口市場等地,也出現了銷售成品和半成品玉林“白糤”的攤點。多少透露出“白糤”日益凸現的商機。據垌口市場的一名大嫂說,她的攤在天氣好的日子能賣出幾十個。
生產瓶頸
這么好的市場前景,為何還沒有商家介入呢?權威的“老玉林”分析道:其一,“白糤”為季節性食品,作為商家不能忍受長達11個月沒有生意的境地;其二,機械化生產“白糤”還存在著技術上的難題;其三,保存與運輸的問題最為突出。假如,玉林“白糤”能像月餅一樣,成為玉林以外的大眾所接受,那季節性問題將不存在;如何讓蒸熟的糯米均勻地分布在模子裡,這項技術難度大,大於月餅的加工工藝;如何通過包裝,有效地保存“白糤”讓其在長途運輸中不破碎,這是阻礙“白糤”走向市場化的關鍵難題。因為破碎無型的“白糤”,品相與內涵都將不復存在,享用的人無異於等同食用一般米花,將失去寄託玉林人無限美好願望的文化內涵。
他山之石
![白散的大米花](/img/9/05f/nBnauM3XxMzMyIDN3gTNwkjN4QTM5YDMwIjMxADMwAzMxAzL4U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這他山之石讓自命為商業頭腦靈活的玉林人有所感觸吧?有關心玉林的前輩為“白糤”獻策:能不能把“白糤”做小些,一來便於包裝,二來便於運輸,其實現在市場上就有很多膨化食品為大家做出了探索與實踐。
隨著有遠見的企業家的進入,上述技術的解決,玉林“白糤”這個承載了玉林兒女新年祝福的美好願望,將隨著玉林的會展經濟、小商品經濟、中藥材經濟、運輸業一起,傳播到世界各地。
白糤製作
![白散](/img/7/49b/nBnauM3XwADN2ITO5gTNwkjN4QTM5YDMwIjMxADMwAzMxAzL4UzLy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2、壓模:煮好的糯米飯放到簸箕里晾一會就可以做模了。把糯米放到模具中,用力一壓,一個白糤胚就出來了。一個胚不能做得太厚,必須薄一些,否則炸不開。
3、烘乾:
烘白糤胚最好是用穀殼,老人說這樣沒有煙燻味。將乾穀殼燒旺後,火堆上架個竹蔑框,將白糤胚放在上面烤,注意烤時要兩面翻轉輪烤。烤到快乾時,將白糤胚放到煮好的白糖水裡浸一下,糖水不能太清,也不能太稠,好讓糖水滲進胚中。然後撈出繼續置於火上烤,直至白糤胚變乾變硬。晾涼之後就可以存於乾燥之處,待臨近年關時才拿出來油炸。
4、油炸:
下油鍋前,最好將白糤胚曬一下或烤一下,讓裡面的水汽散去。油鍋燒沸後,將白糤胚放進去,用筷子翻動,兩面輪炸,直至白糤胚炸發,一粒粒糯米像爆米花一樣炸得白白胖胖就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