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蔣村

上蔣村

上蔣南臨東陽江,北倚紅旗壟,背山面水,風景秀麗。離東陽市城區15公里,在吳寧故縣城西門。大道穿村而過,為舊時東陽出杭嘉湖必經之途。上蔣,舊名讓漲。村址原在東陽江畔螺螄溪墳,因江水泛濫,淹沒村莊,因此舉村遷往高處,再也不怕江水上漲,故名讓漲。意在任憑水漲,仍能安然無恙。以蔣姓為主。蔣姓祖居河南戈陽,唐貞元年間,始遷仙居縣蔣宅,後遷東陽泰里(即今之大里)。

基本信息

上蔣村上蔣村

概述

約於清雍正年間(1723~1736),蔣昌道從泰里移居讓漲。明清時期屬孝德鄉八都,1929年屬第二區,1932年稱上蔣鄉,1935年5月屬八都鄉,1944年11月屬李宅鄉。1950年為紅旗鄉四村,1958年9月屬李宅人民公社紅旗管理區,1961年9月屬紅旗人民公社,1983年8月屬紅旗鄉,1992年5月屬北江鎮。1992年,全村300戶、837人。耕地469畝,其中田369畝,地100畝。
50年代建有水磨坊2個,磚瓦廠1個,榨油場1個,制牛皮膠廠1個。副業有養雞場,養蠶、養鴨等。現有圓木廠、木雕廠、服裝加工廠、國藥店、供銷社衛生院(2家)。1961年辦起糧食加工廠,後又增加軋糖、軋花廠。1967年,為縣內首批實現電器化村。

特色產業

上蔣村上蔣村特產
金華火腿,馳名天下。人所共知,金華火腿出東陽,東陽火腿出上蔣。上蔣是名聞遐邇的火腿村。唐開元元年(713),東陽已生產火腿,距今已有近1300年的歷史。東陽舊志記載,上蔣每家每戶均善醃腿。醃製火腿,最初本是每家屆年冬殺豬保鮮貯藏的一種方法,除自食外,間以饋贈親友。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火腿醃製逐漸脫離養豬戶,成為一種手工業作坊,舊稱山客、腿商、腿莊、腿棧。1949年,此種作坊在上蔣多達幾十家。經營資本多寡、生產規模大小不等,少者年產火腿數十隻,多者上百、上千隻。
上蔣生產的火腿,名為蔣腿。而雪舫蔣腿則是蔣腿中的上品。雪舫蔣腿的開山祖師蔣夢昌,生於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卒於1926年,字雪舫。其上祖自卜居上蔣之後,即從事醃腿之業。蔣雪舫幼喪父母,14歲成孤,隨叔父醃製紅巢(牌號)火腿。婚後,他不願寄人籬下,欲自闖江湖,成就一番事業,遂變賣妻子的全部陪嫁首飾作為資本,自行開設一家火腿作坊,所產火腿命名雪舫蔣腿。由於他善於繼承先人的傳統技藝,並在實踐中努力創新,艱苦創業,不斷開拓,制腿技藝在東陽同行中無與倫比。他制腿選科優良,加工精細,產品具有皮薄腳細,腿心飽滿,精肉細嫩,紅似玫瑰,亮若水晶,不鹹不淡,香味清醇等特點。雪舫蔣腿的主要集散地在省城杭州鼓樓。每年端午節之後,火腿成品即成批由竹筏下東陽江,經婺江、蘭江、新安江,搖船直至杭州。其時,香港、上海、廣東、江西等地的客商雲集於杭州鼓樓腿行,爭相購買雪舫蔣腿,生意十分興隆。相傳,某年杭州胡慶余堂老闆胡雪岩,為慶賀老母七十大壽,特到東陽腿行購腿,發現雪舫牌號似與其名有緣,逐定購雪舫蔣腿為席上珍品。賓客品嘗後,交口讚賞。次年,胡雪岩購買蔣氏生產10來件上等火腿,送往北京,饋贈官宦之家及親朋好友,食用後均讚不絕口。自此,雪舫蔣腿聲譽鵲起,名滿京都,傳遍海內。
上蔣村蔣雪舫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雪舫蔣腿由杭州方俗和副食品公司選送德國萊比錫舉辦的國際博覽會,因其製作考究,質量特優而獲金獎。這是金華境內以至省內所產火腿最早在國際上獲此殊榮。1915年,雪舫蔣腿又獲巴拿馬商品博覽會金獎。因而雪舫蔣腿名聲大振。在注重產品質量的同時,雪舫蔣腿還注重商業道德,贏得顧客信賴。據載,一次蔣雪舫自杭州腿行結帳回家,檢點銀兩,核對貨帳,發現多出一千塊銀圓,蔣雪舫隨即差人,悉數送杭奉還。腿行老闆感激不盡,乃登報頌謝。於是,蔣雪舫誠實無欺的名聲在火腿行商中傳頌,雪舫蔣腿的身份也隨之大增。每年蔣腿一到杭州,即被腿店、腿行搶購一空。1920年,蔣雪舫已年屆八十,仍不忘致力於火腿事業,在杭州發起成立東陽腿業公所,以推進東陽火腿業的發展。
蔣雪舫有二子八孫,除長子汝丹外,均操腿業。1928年,其後人重新登記商標,長子汝丹三個兒子的商標分別為蔣雪舫升記、蔣雪舫正記和蔣雪舫慎記;次子向東(金丹)及五個兒子的商標為蔣雪舫厚記。1929年,厚記、正記等雪舫蔣腿獲西湖博覽會特等獎。蔣胤周所創天輪牌火腿,也曾多次獲國際金獎。
1942年日本侵略軍侵犯東陽後,上蔣火腿作坊被迫停業。抗日戰爭勝利後復業。50年代初,上蔣18家私營火腿作坊全部關閉。醃腿技術人員應聘至湖北、四川、廣東、貴州等省。50年代中期,為大力恢復醃腿業,上蔣村建立東陽火腿廠,年產火腿2000餘只。後東陽火腿廠遷往吳寧鎮,其廠內多數醃腿技術人員仍為上蔣人。1982年,東陽火腿廠生產的雪舫蔣腿被評為名優特產品,獲國家金質獎。1979年,以蔣雪舫第三代傳人蔣敦土,第四代傳人蔣子芳及當時村黨支部書記蔣子火等人為骨幹,建立上蔣火腿廠。1987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該廠為全國生產雪舫蔣腿的唯一廠家。中央及省、市電視台曾多次來村拍制電視片,港、台同胞以及荷蘭等國外賓也曾來拍攝影視。自改革開放以來,上蔣火腿生產邁上一個新台階,產量年年上升,質量越來越好。鑒於上蔣家家戶戶善於醃腿,一家就是一個制腿作坊的勢態,村里籌備成立東陽火腿實業公司,屆時,上蔣村的火腿業必將更加興旺發達。

社會風尚

上蔣村上蔣村古建築
上蔣是東陽城區出東門一個青磚黑瓦白牆頭,清泉碧水繞村流的好去處。清泉碧水指東漢年間興建的洲義堰(今名金塘)及與其並行的鹿山。據東陽舊志記載,自石潭溪(即東陽江)引流,即為洲義堰。主渠道約十華里,灌溉3000餘畝。因灌溉範圍較廣(牽涉沿渠30多個村莊),歷來紛爭頻繁,每遇秋旱,動輒以十數為群,棍棒相鬥,輕則致傷,重則死命。雖歷代朝廷張貼榜文,嚴禁鬥毆,實難禁免。上蔣村民為避免水利紛爭,於1932年從德國購進一台大功率抽水機。當時,農村經濟落後,農民不知機器為何物,自購進抽水機後,大開眼界,遠近村落常有農民前來參觀,以致名聲遠播,永康、武義等鄰近各縣均有人來參觀。後東陽縣城火力發電,也曾借用上蔣村抽水機。
1949年前,農村稍有火燭不慎,即釀成火災,成片房屋財產傾刻化為灰燼。村民動用公常租金,採辦二台洋龍(水龍),名曰青龍、白龍,以及龍頭、鐵桶等物。同時由身強力壯的青年組成消防隊。不管哪個村莊失火,上蔣的洋龍立即趕赴現場,義務救火,不取分酬,深得鄉親好評。1949年後,多次評為縣先進單位。
上蔣與西宅等村僅一江(東陽江)之隔,過去村民樂助,造有小木橋以便行人來往。近年來,集體、村民捐助人民幣近30萬元,建造鋼筋水泥結構的上蔣橋,橋身長87米、寬10米。

文化教育

上蔣素重教育,重視對下一代的培養。早在200年前,就建有雙桂書院,延聘名師執教。清末民初,辦有南園國小,成績顯著,曾得政府獎勵,賜以義學名家匾額一塊。1933年,改為初級國小,4個班級,166人。1949年,增添設備,增聘教師,創辦完全國小。後改為紅旗鄉中心國小。1951年,李宅區人民政府在上蔣村創建工農速成國小,吸收大批成年農村文盲幹部入學,以掃盲為主,學習文化。現有中國小一所,建有教學樓、教工宿舍等,10個班級、400餘名學生。1949~1992年,上蔣村培養了大學生30餘人。加上1949年前畢業的,平均每15人中就有一個大學生。並有赴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的留學生4人。知名人士有:蔣鳳光,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1949年後曾任南京市副市長;蔣胤周,廢私塾,建新學,修橋鋪路,收養棄嬰,平整土地,開拓經營,一生熱心於公益事業,國民黨省政府曾授予熱心公益匾額一塊;蔣大頤,著名法醫;蔣時陽,高級工程師、山西省全國人大代表,出訪過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蔣步鰲,大慶油田高級工程師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