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相營

登相營,坐落在四川省涼山州喜德縣冕山鎮不遠的小相嶺南麓。亦稱登相營石城、登相營古堡。

登相營,坐落在四川省涼山州喜德縣冕山鎮不遠的小相嶺南麓。傳說是諸葛亮南征時途經的地方,駐紮軍隊於此,諸葛亮登上此地檢查軍情,故此得名。亦稱登相營石城、登相營古堡。
登相營殘留城牆登相營殘留城牆
據《喜德縣誌》記載:“登相營石城,位於小相嶺南麓,今深溝鄉轄區內。城牆為條石嵌砌,依山勢平面作橢圓形,四開門,地處高寒地區,城內無農業居民,只有旅店、鋪房、駐軍游擊衙署……”。驛站內尚有明代建築遺址:如炮台、獄卡、騾馬客棧、戲台、商鋪、寺廟等。經實測牆高3米、寬2米,牆頂設垛眼,周長600米。登相營驛站始建於明代初期,最初只有幾戶原住民在此經營小客棧為生。明成化二年(公元前1466年),寧番衛(今涼山州冕寧縣)建成“三關、兩營、七堡”屯兵護路,登相營驛站從此正式屯兵,
古驛路古驛路
以後的清、民國均為屯兵之地。登相營驛站是西昌通往成都古道的重要驛站和關隘。
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張騫出使西域,曾在大夏國(今阿富汗)的集市上見過蜀布邛杖笮馬等產自西蜀的商品。當地人告訴他,從大夏國往南有個身毒國(今印度),你們有不少人在那裡做買賣。張騫猜測:在西蜀與印度之間,肯定有條未被官方發現的通道。
此事上奏漢武帝後,武帝“大為驚詫”,並先後派出八批兵丁,前往探路。結果,每一批兵丁都被橫亘涼山腹地的小相嶺所阻。 西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司馬相如奉命出使西南夷,開鑿出了從益州(今成都)通往緬甸或南亞次大陸的“南絲綢之路”中的“零關古道”。而登相營驛站是零關古道上的重要關卡,是過往商旅的必經之處。古時房屋遍布,供過往商旅餐飲住宿。在民國時曾經繁榮一時,分為上、下北街,房屋沿街而建。日平均客運量為1000~2000人次,最多時達到3000人次,馱馬的數量則要翻倍。從
原舊址旁生活的居民原舊址旁生活的居民
成都販來的貨物有鹽、布、糖酒和鐵器,從西昌運往成都的主要是玉米、蕎麥、牛羊和白蠟等商品。常年馬幫不斷、商賈雲集。
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山深處的交通狀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馬幫和商隊也因此簫落,加之1989年此處發生火災,房屋幾乎毀盡。作為古驛站的登相營,如今連遺址也談不上了,只剩幾段供人憑弔的古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