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疏(Shū 疎)源出有:
源流一
據《晉書·束皙傳》載,古代戰國時,齊國有一個部族姓疎(古“疏”字的異體字)。漢代時候有個叫疎廣的人,宣帝時任太子太傅,東海蘭陵(今山東省棗莊東南)人。
源流二
“猗氏”一名的由來可追溯到夏代的古猗國。據《路史》云:“夏有猗國。”《河圖括地象》云:“猗姓之國,猗夏朋淫不義,少康滅之。今河東有猗氏城。”《蒲州府志》亦云:“猗氏縣郇瑕氏之墟也,春秋令狐地。秦世以有古猗氏國,因稱猗氏。”其後代有的改為疏姓,稱為疏氏。
源流三
原為複姓棲疏氏。
遷徙分布
(缺)束姓是西漢高士漢疏(疎)廣是後裔。王莽末年,疎廣的曾孫疎孟達,對王莽篡政不滿,莽“立新”後,孟達避難逃至東海沙鹿山,遂去疋改姓束,自此出現了束姓,故今天的疏氏為稀姓。
歷史名人
疏源
字元流,西漢南海人,性廉潔,任尚書郎,為九卿所重。有人要通關節行賄,他便與人斷絕關係。後因忤逆權貴,被黜卒於家中。
疏廣
字仲翁,西漢蘭陵人,據《漢書》載:疏氏廣曰:“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增其過。”疏廣精通《春秋》,漢宣帝讓他當兒子的老師。當了五年太子傅,他兄弟勸他功成名就,該急流勇退了,疏廣就要求歸隱,漢宣帝給了他20斤黃金,太子又贈了50斤,官們也紛紛送貴重財物,羨慕死周圍的人了可他回家卻把錢物全部分散親朋好友,讓村里父老鄉親狂歡宴飲,不蓋房子不置田地。有人勸他為後代子孫考慮考慮,他就說了:“子孫們如果聰明能幹,錢多了只能消磨他們的銳志;如果子孫們是群笨蛋傻瓜,錢多了只能促使他們作惡多端。”
郡望堂號
南陽郡:①春秋戰國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戰國為魏南陽,一部分屬韓(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韓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②秦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隋唐鄧州南陽郡改良穰縣(今鄧州市)為治所。元明清南陽府治南陽,即漢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宗祠通用聯
七言通用聯
南海樹縉紳之望;
東都歸明哲之賢。
佚名撰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南海人疏源,字元流,秉性廉潔,官尚書郎,為九卿所重。有人要通關節行賄,他便與人斷絕關係。下聯典指西漢蘭陵人疏廣,字仲翁,通曉《春秋》,官博士。宣帝地節年間任太子太傅,他侄子疏受任少傅。五年後,他對疏受說:“官也做得不小了,名聲也有了,知足則不受辱,知止則沒危險,不離開朝廷恐怕要後悔。”於是二人同時辭官歸家。當時,宣帝賜他黃金二十斤,太子贈五十斤,臨行時,他把黃金都分給了老朋友。回家後,又召集父老宴飲歡娛,而不置辦田宅。有人勸他為子孫考慮,他說:“子孫如果賢能,錢多了只會損害他的聰明才智;子孫如果愚笨,錢多了則會增加他的過錯。”大家聽了,都心悅誠服。
十言通用聯
亦潔亦廉,南海樹縉紳望;
知足知止,東都歸明哲賢。
佚名撰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南海人疏源事典。下聯典指西漢蘭陵人疏廣事典。(見上《疏姓宗祠七言通用聯》聯釋)。
亦潔亦廉,南海樹縉紳之望;
知足知止,東都歸明哲之賢。
佚名撰疏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不同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