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木瓜棒孢菌葉斑病

番木瓜Carica papaya L.棒孢霉葉斑病葉組織進行分離、病原菌鑑定及其生物學特性測定。結果表明,該病原菌初步鑑定為山扁豆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t.et Curt.)Wei。它在PDA培養基上生長速度最快。菌絲生長和分生孢子萌發的適宜溫度為20~30℃,適宜pH值分別為7~10和5~9。9種碳源中,蔗糖、可溶性澱粉和阿拉伯糖較有利於該菌菌絲生長,木糖較有利於孢子萌發;9種氮源中,酵母浸膏、蛋白腖和牛肉浸膏較有利於其菌絲生長,牛肉浸膏較有利於孢子萌發。完全光照與完全黑暗有利於菌絲生長,光暗交替有利於孢子萌發。

基本信息

中文病名:番木瓜棒孢菌葉斑病
英文病名:PapayaCorynesporaleafspot
病原類別: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Corynesporacassiicola(Berk.etCurt)Wei.稱山扁豆生棒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形態特徵:分生孢子梗褐色,160~350×7~13μm,隔膜3~7個,頂端可膨大;分生孢子孔出、頂生、單生或短串生,倒棍棒形至圓筒形,略彎曲,欖色,具假隔膜6~16個,大小54~250×7~22μm,孢壁較厚。
危害對象:害番木瓜外尚可侵染蓖麻、棉花、豇豆、黃瓜菜豆小豆辣椒、芝麻、番茄、西瓜等多種作物。
分布:廣州。
危害部位:葉片、葉柄、莖桿、果實。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菌源,也可在休閒地的土壤里存活二年以上。

發病條件

多雨和相對濕度在80%以上時利其發病。

危害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葉柄和莖桿,形成圓形、橢圓形或梭形病斑,表面具灰褐色霉層;也可為害果實,多發生於蒂部附近,病斑圓形、水漬狀,具褐色霉層。

防治方法

1.選種抗病品種,從無病株上留種並進行種子消毒。
2.秋收後及時清除田間的病殘體,進行秋翻土減少菌源。66%敵磺·多可濕性液劑500~600倍液,23%絡胺銅(墾克菌)0.2~0.25克/株,70%惡霉靈(土菌消)可濕性液劑3000~4000倍液。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安泰生)150~220克/畝,78%波·錳鋅可濕性粉劑(科博)170~230克/畝。於發病初期開始噴灑,隔10天1次,視病情連噴2~3次,有較好防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