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fānjūnlǐ
基本信息
高11.8cm,寬16cm,重1.46kg。鬲口沿寬且外折,束頸,突肩,有凸棱,襠部趨平,足呈獸蹄形。肩飾變形竊曲紋。銘文內容
口沿有銘文17字:
唯番君ꀱ伯自作寶鼎,萬年無疆,子孫永用。
銘文意為:番君ꀱ伯自作寶鼎,祈望萬年無疆,子孫永用。
西周晚期,束頸鬲開始逐漸消失。春秋早期的鬲多沿襲西周晚期的式樣,此器是當時尚遺存的一件典型的束頸鬲。又由於鼎、鬲形近,所以此鬲又名為鼎。
撰稿人:李米佳
關鍵字
竊曲紋
《呂氏春秋·適威》:“周鼎有竊曲(一作窮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總的特點是長帶形,兩端鉤曲,始見於西周晚期。
鼎
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一種,原為食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後逐漸成為祭祀、征伐、喪葬等活動中陳設的一種禮器。同時,鼎也是貴族進行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時最重要的禮器之一,所謂“鐘鳴鼎食”,即指代貴族。此外,鼎也被作為王權的象徵,《左傳》宣公三年記楚莊王問鼎中原,即窺視中原王權之意。鼎數目的多寡有著嚴格的等級區別。即: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鬲
鬲(音力),食器,炊粥器。新石器時代普遍使用陶鬲。青銅鬲最早出現在商代早期,春秋戰國時期鬲多以偶數組合與列鼎同墓隨葬,起著陪鼎的作用。戰國晚期,青銅鬲逐漸消失。甗的下部世稱鬲,用來裝蒸鍋水,屬於甗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