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希納,G.

畢希納,G.

畢希納,G.德國劇作家。生於達姆施塔特,死於蘇黎世。父親是醫生。1831年,畢希納進斯特拉斯堡大學學醫,1833年到基森,在那裡組織革命組織“人權協會”,印發了宣傳品,提出“對茅屋──和平!對王宮──戰爭!”的口號,因而被捕。1835年逃亡到斯特拉斯堡。逃亡前,他用5個星期時間寫成名劇《丹東之死》(1835)。1836年遷居瑞士蘇黎世,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後在蘇黎世大學任講師。這時期創作了諷刺喜劇《萊翁采和萊娜》(1836)、悲劇《沃伊采克》(1835~1836)的片斷。

畢希納,G.

正文

德國劇作家。生於達姆施塔特,死於蘇黎世。父親是醫生。1831年,畢希納進斯特拉斯堡大學學醫,1833年到基森,在那裡組織革命組織“人權協會”,印發了宣傳品,提出“對茅屋──和平!對王宮──戰爭!”的口號,因而被捕。1835年逃亡到斯特拉斯堡。逃亡前,他用5個星期時間寫成名劇《丹東之死》(1835)。1836年遷居瑞士蘇黎世,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後在蘇黎世大學任講師。這時期創作了諷刺喜劇《萊翁采和萊娜》(1836)、悲劇《沃伊采克》(1835~1836)的片斷。

畢希納,G.畢希納,G.

畢希納是革命民主主義者。《丹東之死》表達了他對革命的見解。劇本以法國大革命期間雅各賓黨人和吉倫特黨人之間的爭鬥為背景,寫丹東反對雅各賓黨人用激進的專政方法進行資產階級革命,最終被革命法庭判處死刑;而羅伯斯庇爾雖在道德上是正直的,但執行恐怖政策也不能解決社會問題,最後只能陷於孤立。說明丹東的失敗,在於他反對暴力革命;羅伯斯庇爾的滅亡則因為未能解決“麵包問題”。
《萊翁采和萊娜》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內心空虛和驕奢淫逸。悲劇《沃伊采克》是德國最早的一部以無產階級為主人公的悲劇。劇本取材於發生在萊比錫的一件情殺案。主人公沃伊采克是個貧窮的理髮師,他發現自己的未婚妻瑪麗被軍營的鼓手長誘騙,他無法忍受侮辱,殺死了瑪麗。作者在劇中表現了兩個不同階級的對立和犯罪的社會原因。
除了戲劇創作外,畢希納還有一些戲劇美學方面的論述。
畢希納被稱為德國現代戲劇的創始人、現實主義戲劇的先驅。雖然他的作品不多,但在德國戲劇史上卻占據有重要地位。為了紀念他,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設立了“畢希納文學獎”。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