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斗米教
五斗米教(天師道)是道教早期的重要流派。關於它的起源,學術界有兩種觀點:傳統認為,五斗米教是張陵於公元126-144年(東漢順帝時)在四川鶴鳴山創立;但當代學者任繼愈主編的《中國道教史》和樊光春先生著的《陝西道教2000年》則認為,五斗米教實際上由張修在公元184年(東漢靈帝中平元年)之前創立於漢中。
據《三國志·張魯傳》注引《典略》概述張角、張修的學說時說:“熹平中,妖賊大起,三輔有雒曜。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角為太平道,修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或其不愈者,則為不信道。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人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為常,故號曰五斗米師。”
歷史發展
魯迅先生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漢中是道教的發祥地之一。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了解五斗米教,對認識漢中的文明史大有裨益。
一
道教以黃帝思想和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為理論淵源,吸收融合儒學、佛學理念和修行方法,在東漢末形成宗教實體。道教之所以產生髮展,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一是東漢末期政治腐敗,外戚、宦官、豪門、巨族相互勾結,聚斂財富;二是士大夫世家門閥觀念形成,世家子弟占據要津,把持上層意識形態,造成有名的“黨錮之亂”;三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學使人厭倦,而佛教的輸入,又促使民族文化產生抗拒思想;四是社會上高明才智之士紛紛逃避現實,醉心玄真,寄情山水,極力尋求《易》、《老》、《莊》之幽微;而勇武遊俠之士,聚眾據險自固,形成割地稱雄力量。高蹈文人和尚武勇士結合,從而形成我國東漢末戰亂時期的特殊社會——道教組織體系之規模。道教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曾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藝術等產生過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主流之一。
二
五斗米教(天師道)是道教早期的重要流派。關於它的起源,學術界有兩種觀點:傳統認為,五斗米教是張陵於公元126-144年(東漢順帝時)在四川鶴鳴山創立;但當代學者任繼愈主編的《中國道教史》和樊光春先生著的《陝西道教2000年》則認為,五斗米教實際上由張修在公元184年(東漢靈帝中平元年)之前創立於漢中。
據《三國志·張魯傳》注引《典略》概述張角、張修的學說時說:“熹平中,妖賊大起,三輔有雒曜。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角為太平道,修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或其不愈者,則為不信道。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人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為常,故號曰五斗米師。”
這段文字說明了兩個問題:①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張修在漢中創立了五斗米教。②張修領導的五斗米教比張角領導的太平道略勝一籌。
三
張修,生不詳,卒於公元200年。先後在漢中郡和巴郡(重慶一帶)傳教。公元184年(東漢靈帝中平元年)二月,張角在冀州(河北一帶)起義;七月,張修在巴郡起義,北上漢中。公元191年(漢獻帝初平二年),益州牧(治四川綿竹東南)劉焉為了割據一方,擴充地盤,借重五斗米教勢力。授張修為別部司馬,授張魯為督義司馬,共同攻打漢中。張修殺死漢中太守蘇固後,二張遂占領漢中,斷絕漢朝中央政府從長安入蜀的道路。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劉焉死,其子劉璋繼位,懦弱無能,張魯不再順其統治,襲殺張修,併吞其眾,獨占漢中。劉璋怒殺張魯其母及弟,張魯分庭抗禮,南取巴郡,成為漢末割據漢中一帶的地方軍閥。當時,由於曹操控制的漢朝中央政府,正忙於中原地區的混戰,無暇征討張魯,便拜張魯為鎮夷中郎將,領漢寧太守。至此,張魯獲得地方政權,五斗米教在張魯手上得到改革、發展。
四
張魯襲殺張修並統治漢中後,“因其民信行修業,遂增飾之”。就是說,張魯順應民心,並對五斗米教進行了改進。
據《三國志·張魯傳》講,改進的主要內容是:“教使作義舍,以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又教使自隱,有小過者,當治道百步,則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殺,又禁酒。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
公元201年(建安六年)後,五斗米教有了相對完整的理論和比較健全的組織體系。概言之,有3個特點:①實行政教合一,政權體制為師君和祭酒制;②實行普遍的社會救濟,以籠絡人心;③用黃老思想教化民眾,輕刑罰,重教育,特別注重培養民眾的道德觀念
五斗米教初設24治,張魯自封師君統領政教。其下24治以祭酒為首領。中央教區設在漢中陽平關(今勉縣西)。24治分布於漢中、四川一帶。隨後,為了擴大道教的影響和勢力範圍,又新設游治8處,其中太華治設在京兆(西安)。各治於每年陰曆十月初一聚會漢中,收納信米,以備救災。奉道的人,每年須會師漢中3次,進行錄籍、遷賞、慶生、建功、聞科戒等活動。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五斗米教的經典《老子想爾注》問世,其宗教理論進入了一新階段。《老子想爾注》是第一部用神學註解老子《道德經》,使之符合道教宗旨的學說,最顯著的標誌就是把黃老理論、儒家學說、佛學思想、長生不老、民間信仰熔為一爐,把天、地、人、鬼、神以道貫之。目的就是為政教合一的需要服務。從而,使張修創立的五斗米教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
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在道教史上張修鮮為人知呢?蓋因張修早死,理論尚未形成;“張衡匿跡深山,無阻兵作亂事,與反逆之妖賊自異”;張魯的理論、組織在政權的推動下,影響力比張修大。故張魯祖陵、父衡為後世道教宗為天師。張魯成名後尊其祖,也增強了道教的神秘色彩。
五
張魯接管五斗米教後,割據漢中政權近30年,成為東漢末全國戰亂之際的一方樂土。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曹操平定中原後,率10萬大軍西征,張魯投降,被拜為鎮南將軍。大批天師道眾隨曹操北遷,漢中五斗米教政教合一的組織體系徹底瓦解。北遷以後的天師道在寇謙之(西安人)的帶領下,又進行改良,迎合了朝廷,被封為“天師”,並在京城設道場。魏、晉以降,公元555年(北齊天保六年),道教與佛教論戰失敗,文宣帝下令廢道,道士皆剃髮為僧,寇謙之創新的天師道團因此散夥,取而代之的是樓觀道的興起。
五斗米教以尊奉黃帝和老子為基本信仰,把信行真道作為修行的主要目標。規定道徒的基本義務是奉守道戒,處世原則是清靜無為。這些特點,對後世道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比如:五斗米教實行禁殺、禁酒,對後世道教的某些戒律有直接的淵源關係;對隱瞞過錯者罰“治道百步”的措施,開後世民間修橋補路等善舉之祖制;其置義舍接濟行人的規定,也為後世全真道所繼承。
六
那么,五斗米教為什麼衰敗呢?原因當然很多。主要流弊就是政教不分,把封建迷信、門戶之見、宗派勢力上升為治國安邦方略,從政治上強行推行,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違背了廣大民眾的意志。儘管它有某些積極因素和合理東西,但終將被政治上的反動所湮滅。
歷史是一面鏡子。從古今中外的人文歷史上去求證,凡是宗教與政治混合的時代,凡是政教不分的國土,結果沒有一個不徹底失敗的。政教不分的惡果,不但污衊了宗教,而且也斷送了政權。戰亂最終使老百姓遭殃。所以,一個國家的大政方針,絕對不能與宗教作用混為一體。這,大概就是歷史的結論吧!
五斗米教張天師第六十五代後裔:
張繼禹: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青聯副主席。
張金濤:天師府主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江西省道教協會會長。
張金華:道教祖庭天師府駐京辦主任、中華天師道友會執行會長、世界易經風水研究院院長、貴溪撤縣設市市徽設計者。天師府、龍虎山歷史文化石碑文字的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