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底雕刻

留底雕刻

在古代家具雕刻中,裝飾手法概括起來可分為兩大類,即留底雕刻和無底雕刻。所謂留底雕刻,即被所雕刻家具的木板不去底鏤空,這個工藝也被稱為“著地雕”,它包括線刻、陰雕、浮雕,是古代家具主要裝飾的工藝之一。

在古代家具雕刻中,裝飾手法概括起來可分為兩大類,即留底雕刻和無底雕刻。 所謂留底雕刻,即被所雕刻家具的木板不去底鏤空,這個工藝也被稱為“著地雕”,它包括線刻陰雕浮雕,是古代家具主要裝飾的工藝之一。

(圖)留底雕刻留底雕刻

分類

線刻,又稱“線雕”。是直接用刻刀在木料上刻畫出各種各樣的紋飾圖案的一種裝飾手法。線雕以線條為主要的造型手段,類似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白描”。具有流暢自如、清晰明快的特點。是古代木雕裝飾中一種比較常見的方法。一般說來,木雕裝飾中線刻常用來裝飾局部,很少大面積使用。

陰雕,又稱。沉雕”,是與浮雕相對的一種裝飾工藝。是一種凹下去的雕刻手法。這種裝飾手法常見於圍屏、櫥櫃、箱匣等木雕上。陰雕常常用在經過上色髹漆後的器物上。這樣雕刻出來的器物,漆色與木色反差較大,會產生一種近似中國畫的藝術效果。意趣盎然。其雕刻內容多以梅、蘭、竹、菊之類的花卉、詩詞及吉祥語之類為主,更增添了所裝飾木雕的情趣。這種技法主要用於雕刻中式屏風

浮雕。是與陰雕相反的一種雕刻手法,叉可以分為淺浮雕和深浮雕兩大類,所雕的花紋圖案要高出底面。淺浮雕是指其所雕刻出浮凸的雕體不到立體雕的二分之一,比較接近線條雕刻,具有較為明顯的輪廓線的一種雕刻裝飾工藝。具有清逸靜雅的特點,多用於雕刻筆筒類工藝品。

(圖)留底雕刻留底雕刻

深浮雕是一種多層次、多深度、浮凸度較高的一種雕刻,它不像淺浮雕那樣,而更像是一種雕塑,追求的是形象的逼真性與完整性。木雕裝飾中深浮雕的底面經常被處理為“錦地”,即在底面上還要進行雕飾。深浮雕不僅是木雕裝飾的一種主要形式,而且也是區分不同的木雕流派與風格的一種標誌。廣式木雕較雄渾。東陽木雕較清秀;園林木雕較華麗,鄉村木雕較古樸。

留底雕刻屬立體雕刻工藝,又分為透雕、鏤雕、圓雕和透空雙面雕。

透雕,即將花板底子鏤空的一種工藝手法,它通常只雕刻器物的外表面。透雕深受建築木雕的影響,因為這種雕刻將底子鏤空了,能產生一種穿越木質感覺的視覺,具有浮雕的靈秀之氣。純粹意義上的透雕完全用鎪弓搜出,在家具中往往用粗獷的紋飾處理,例如大案的牙頭,板足開出的透光。與其它雕刻手法相比,透雕大都紋飾簡單,所設計的通透效果,完全是為了克服滯悶。明式椅具中,靠背椅獨板上常鎪出各類形狀的透光,在光束之中展現變化,又不失簡潔的主觀迫求。從這一點上講,透雕可謂一石二鳥

(圖)留底雕刻留底雕刻

圓雕,是一種完全立體的雕刻,前、後、左、右四面都要雕刻出具體的形象來。它實際上是一種具有三維空間藝術感的雕塑藝術,作品內容多取材於人物、動物、植物,題材以吉祥為主,供人們欣賞為目的。它只用於家具局部,如端頭、腿足、柱頭等部位。以廣式家具最為常見,是清代家具的主要特徵之一。但這種雕技運用中搞不好極易弄巧成拙,古代工匠深諳此點,故儘量少用或不用。

透空雙面雕,即兩面都雕刻的透空雕。可供人們兩面獨自觀賞,類似蘇州的“雙面繡”。這種工藝需要藝匠們具有高超的智慧與巧妙的透空雙面雕大多施工於條案檔板、門窗板、隔扇、衣架等兩面都可以看的家具。一般有兩類:一類是正反圖案相同,只不過一正一反而已;另一類是正反圖案相異,這種透空雙面雕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即便整件家具散架了,其雕刻版也可作為單獨藝術品珍藏、陳列。

結論

上述各類雕刻手法在一件家具上可單獨使用,而更多的是組合、交叉使用。在明清許多成功之作中仔細觀察,以浮雕與透雕組合最多,聰慧的工匠把浮雕與透雕組合起來,二者優點交相輝映,相得益彰。透雕加浮雕使家具紋飾豐滿,明式家具使用極多。爾後又發展了攢插加浮雕工藝,它的好處除了省材,還能克服木材纖維橫向不如縱向易雕、相對也不結實的弊端,因而清代的扶手椅大量使用了這種工藝。有些板材並不厚重,由於使用了雙面雕,透雕加浮雕的手法,使紋飾圓潤,視覺感覺立刻變得豐厚。工匠利用視覺差,在展現家具美的同時,亦節省了材料。

眾多的雕刻手法,鑄就了當日雕刻藝術的輝煌,如果說木工是家具的軀體,那么雕刻便是其靈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