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882年,甲申朝鮮一役
1882年,在大清帝國的屬國朝鮮發生的“壬午兵變”,就是這樣一件不起眼卻影響深遠的事件。在這場發生在海外異國的兵變中,卻令人驚異地出場了好幾位在此後三十年的中國政局中呼風喚雨、顛倒乾坤的大人物:袁世凱,在平定這場兵變中一役成名,更加意義深遠的是,這一場事變其實是中日這一對百年冤家真正的民族和國家較量的開始,在這一場衝突中展示和逐漸形成的兩國不同的國家對外戰略深刻影響到此後兩國的命運.
相關條目
甲午戰爭中中日兩國不同的命運實多肇端於此役。
此時的朝鮮還是大清帝國的藩屬國,向中國稱臣納貢,內政自理而接受中國保護,對外沒有獨立主權。
1884年,這時中國南疆果如袁世凱所預言,中法在越南開戰,戰事往北蔓延,5月,吳長慶率三營淮軍回防中國北方,僅留三營軍隊駐防朝鮮漢城,袁世凱是駐軍的三
位長官之一,任軍務幫辦,幫助朝鮮訓練軍隊。處心積慮欲吞併朝鮮的日本這時候看到機會了,日使和朝鮮國內親日派勾結髮動政變,劫持國王,處決親華派。這就
是朝鮮的“甲申政變”。這時中國駐軍領袖提督吳兆有急忙請示北洋大臣李鴻章,欲待北洋定奪對策。袁世凱一看,這等緊急時刻,哪裡還等得及國內研究之後發指
示,力請出戰,救出國王。那兩位軍事長官不肯“擅作主張”,怕承擔責任,最後經不住袁世凱嚴厲要求,決定出兵干涉。袁世凱一人帶隊直衝王宮,苦戰一日一夜,將朝鮮國王救出帶往清軍大營。日使和朝鮮親日派看大勢已去,再不可能“挾天子以令諸侯”了,連忙狼狽出逃。 甲申朝鮮一役。這一次勝利,是中國在朝鮮和日本交鋒的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