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生態公平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理論支點和實現方式。生態公平涉及到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關係的協調解決。維護生態公平需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公平正義的社會制度作保證,同時還要建立具有普世意義的生態公平價值觀。提出
公平是一個社會性評價概念。它是主體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對自己的投入和產出平衡所作出的一個主觀評價。社會公平的標準來自於主體間的比較,有人工作投入多,卻回報少,有人工作投入並不多,卻通過其他方式獲取高回報,於是便產生了社會不公的現象。生態文明主要講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講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長,但人與自然的背後體現的是人與人的關係,因為人與自然無所謂公平關係。儘管人如果過多野蠻地征服自然,可能會得到自然的報復,但因為自然不具有主體自覺比較的特徵,它不可能評測人與自然的交往尺度是否公平。生態公平實際上是對不同主體在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的損益程度的評測。也就是說,在自然面前,有的人利用自然資源獲益多、付出保護自然的投入較少,相反有的人並沒有在自然資源中較多獲益,卻要承受超出其能力的負擔。於是,便產生了生態公平的問題。
從根本上說,生態公平就是人類在利用、保護自然資源方面承擔著共同的責任。主體對於自然的開發和補償應是對等的,誰在資源共享上獲益多,誰對自然資源保護責任也更大。在現實中,我們所以提出生態公平問題,就是因為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還存在著明顯的不公平現象,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利用與補償的錯位。
隨著工業文明進程的加速推進,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所創造的物質產品也日趨豐富,但必須指出的是,人類由於過多陶醉於工業文明的輝煌之中,由於受到經濟利益的驅動,自覺或不自覺給生態平衡帶來了極大的破壞,導致了環境的污染。據估算,環境污染每年大約造成2.5萬名加拿大居民死亡,帶來2.4個新的癌症病例,以及2500個發育嚴重不足的新生兒。這對自然環境較好的加拿大都尚且如此,其他一些開發中國家就更加嚴重了。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其原因就是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一部分企業和部門利用自然資源,創造了更多的利潤和利益,但帶來的環境污染卻是普遍的,而更多的人,卻因為它們而要在普遍性的環境污染中承受代價,這當然是不公平的。從根本上來說,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利用是有成本代價的。
二是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在利用自然上的不公平。
應當承認,導致生態惡化的最主要因素,是人們對蓬勃興起的工業文明不加限制,對人的欲望不加限制,結果導致自然對人的報復。當然,面對這種人與自然關係的緊張,我們不可能回到傳統的天人合一的狀態,不可能完全放棄人類改造自然的進程。問題的關鍵還在於,明確不同的發展主體,由於改造自然的水平和能力不同,由於在利用改造自然中的獲益不同,其所承擔的責任也應區別對待。據統計,“已開發國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總數的1/4,但它們的資源和能源消耗竟占世界總量的3/4,其中美國為世界之最,人均石油、煤碳、糧食消費分別是非洲人的1000倍、500倍和8倍。有人算了這樣一筆賬:如果在全球維持一個像美國這樣的物質社會,將需要5個地球的資源”。[2]然而,在現實中,已開發國家過多指責開發中國家對自然的破壞,過多要求開發中國家對自然環境的補償,卻沒有對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在人與自然關係上的獲益作出過準確的比較,也沒有將已開發國家要大幅度提高對自然資源的補償作為一個重要的措施,以此來改變人與自然日益緊張的狀況。
三是人們對生態公平的理念尚沒有完全建立。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經濟和政治的領域公平問題特別關注。特別是市場條件下,人們收入分配的差距在擴大,社會上出現了一些腐敗現象,更使得人們對經濟公平有著更高的希望和訴求。相比較來說,環境公平是一個新的更加複雜的問題,儘管環境問題已引起了普遍的關注,但人們大部分還停留在一般性的議論中,還沒有對環境背後的深層次原因作出更加深入的分析。特別是對於開發中國家而言,社會和人民民眾關注的焦點在於如何發展生產力,如何提高人民民眾的生活水平。在一些經濟落後的地區,一些人還並沒有把環境公平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發展指標,甚至以為只要經濟上去了,環境公平可以作出一些犧牲。環境公平的複雜性還表現在評測指標的複雜性,相比較來說,收入分配的不公比較直接,普通百姓身在其中,非常敏感,但環境的公平卻波及到不同的主體,而且涉及面也非常廣泛,普通民眾難以把握環境公平的責任和義務。
在生態文明構建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態公平是構建生態文明的重要理論前提
生態文明的核心就是如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一直是人類哲學思想史所關注的一個重要命題。中國哲學強調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一切活動都必須遵從天道。歐洲傳統哲學比較早地區分了主體與客體的不同,通過主客二分的哲學思維方式,提出人類改造自然的理論前提。這些觀點都不無道理,但有著根本性的缺憾,就是沒有對人與自然的社會屬性作出歷史性評定,沒有進一步分析人在面對自然時,如何協調和約束自身的行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通過實踐勞動來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人的實踐具有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特徵,正是在實踐中實現了人化的自然與自然的人化。主體既能動地作用於客體,同時又能在主客體互動的過程中實現主客體的內在統一。從根本上來說,要真正實現主客體的內在統一,這就涉及到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統一問題,因為人的社會屬性和社會關係影響著人與自然的關係。人的實踐是在一定的社會制度倫理中形成的。社會關係的公平性問題當然影響到人與自然的關係。環境公平講的是人在面對自然時如何協調自身的行為,如何比較和評定不同主體應對自然的責任所在。以及這種比較評價系統涉及到的人的價值的對立和平衡。將環境公平納入到生態文明的系統中,這就深化了人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深化了人們對生態文明的制度倫理的認識,進而深化了人們對面對自然如何約束自我利益衝動的認識。
生態公平是構建生態文明的主要任務
構建生態文明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其主要任務有:一是構建文明的生活方式。生態文明是當代人進步的生活方式的重要體現,生活方式體現著人對生活的態度,生活方式是由一定的價值觀所決定的。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不加節制地掘取稀缺性資源,以滿足自己的感官需求;隨意地破壞自然環境,不尊重自然,將自然當作用之不竭的生活倉庫。要真正解決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問題,我們需要構建一個以生態公平為基礎的新生態價值觀,並將這種價值觀滲透到人們的生活方式中。社會正義和公平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環境公平作為社會公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理應成為構建生態文明的制度倫理基礎。二是解決污染問題。我們講解決污染問題的關鍵,是分清不同的主體在與自然打交道過程中損益度的界定。只有建立環境公平的制約機制,才能夠有效地遏制生態污染的蔓延;三是促進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的構建不是要無端地壓制人的需求,也不是要求回到原初的天人合一狀態,而是要在均衡人與自然的能量交換中,促進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要完成這一歷史性任務,還需要我們構建生態公平機制。只有在這種公平的機制和框架中,人才能夠意識到人在自然面前,什麼能為、什麼不能為等等。也就是說生態公平的構建,將進一步激發人們認識自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進一步激發人們愛護保護自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人們面對自然的責任意識和自律意識都將會大大增強。
生態公平是構建生態文明的重要目標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科學發展觀提出要以人為本,也就是進一步強化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人的全面發展不是一個空洞的抽象概念,它是有許多元素作支撐的。社會公平作為人本質要求,就構成了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人不同於動物,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在社會交往中,人付出與獲得能否成正比,人是否能在社會利益的衝突中獲得滿足,這都取決於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社會公平已經構成了人的本質訴求,維護人的獨立尊嚴,使每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得到公平的對待,這是一個文明社會的基本標誌,也是現代人內在的文化心理需求,更是個人追求獨立尊嚴的重要體現。從歷史上來看,人們將公平正義作為社會的理想境界,不惜獻出生命,大同世界一直是中國人的理想社會的表達,在現實社會中,公平概念表現著多方面的內容。人們要追求經濟公平,以激發勞動創造的動力;人們要追求政治公平,以體現現代人民主參與監督的政治權益;人們要追求文化公平,以證明個體存在發展的尊嚴;人們要追求生態公平,以促進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只有將生態公平與經濟、政治、文化公平一起納入到人的全面發展的系統中,才能真正奠定人對公平全面訴求的基礎,才能真正賦予公平與時俱進的新內容。
本質
生態公平的本質是人與自然交往過程中所體現的社會性比較,它表達著人利用自然並在自然資源中獲利時所承擔的基本責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構建生態公平就是維護人的生命權。1982年,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華倫縣(WarrenCounty,NorthCarolina)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抗議活動,反對在當地興建一個有毒垃圾掩埋設施,認為這一設施的興建將會嚴重損害人們的身體和精神健康,公眾有權制止這種不當行為。這次抗議活動得到了全國各地的回響,最終成為一場全國範圍的抗議活動,許多民眾和知名人士都參與進來,強烈要求維護生態公平的權利。面對公眾如此關注生態環境,如此關注生態公平,美國政府的政策也開始介入,並就如何保護環境、構建生態文明的政策體系作出了新的布署。
構建原則
規定人人都有生態公平的權利和義務
生態公平不同於其他領域的公平問題,因為每一個生活在世界上的個體,都要與自然打交道,都存在著一個利用和補償自然的問題,因此,建立人人有責的生態公平機制,是生態公平的首要之義。對於生態公平的主體,從橫向來說,是指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人群,無論是白人,還是黑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等等。這種抽象概括就喻示著生態公平的制度要求是針對所有人,沒有任何一個人在生態公平制度架構中擁有特權。從縱向來說,當代人在享用著自然的恩賜,但有同等的責任保護自然,不能因為現實的需要而提前透支下一代人的生態權利。所謂自然資源利用的代際公平就是指每一代人在生態權利和義務上是平等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還需要強化法律的約束力和執行力,要從人類永續發展的角度來規劃生態公平的歷史要求。
構建生態公平的普適性制度
生態公平是針對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關係而言的,生態公平涉及到不同制度和不同發達程度的各個國家和民族。從大生態的意義上來說,人類社會是整個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任何一個國家、地區和民族,都必須跳出自身利益,維護人的整體利益,從人與自然的整體長遠利益出發,來提出和實施世界性的生態公平規則。在這個問題上應當實行統一、差別、合作的制度規則。所謂統一,就是建立生態公平的統一性規則,任何國家和地區不能拒絕生態公平的統一要求,應當堅持國際公約的主導性要求,努力按照《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蒙特婁議定書》、《生態多樣性公約》等基本法律檔案,共同維護生態公平。中國作為一個開發中國家,旗幟鮮明地承擔著生態公平的國際義務,制定並公布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承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到2010年比2005年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森林覆蓋率由18.2%提高到20%左右。所謂區別就是在生態公平問題上不能提出絕對公平的原則,因為不同國家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獲益不同,他們所承擔的責任也應有差別,對於已開發國家而言,他們在工業文明進程中,通過利用自然資源取得了巨大的物質文明成果,同時也給地球帶來了許多污染,他們理應在生態公平中承擔比開發中國家更多的責任。所謂合作,是指生態公平對於國際大家庭的每一個成員而言,要從人類社會的整體利益出發,從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相互協調,相互幫助,共同應對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危機。
實行立體補償機制
在人類實踐活動中,由於人的實踐方式和效能的不同,對自然界產生的影響也不同,從不同的實踐行為的差別和效能出發,來制定生態補償機制,這是構建生態公平的基礎性工作。這包括從國家層面而言,應構建生態公平的產業補償和地區補償機制,不同的產業對自然的利用、保持及獲益程度是不同的。國家要維護產業的平衡,就需要產能高的二、三產業向第一產業補償,加工產品的獲益向資源性產品的支付轉移。還有對於經濟相對落後但生態環境不能受影響的特定地區,國家也應加大支付力度,補償他們在維護生態平衡中而造成的利益流失。從企業層面上來說,要嚴格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嚴格限制這些企業的排污量,促使他們真正在節能減排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從個人層面來說,一些使用對環境影響較大的消費品,應承擔起必要的補償責任,如高排量的汽車、空調等,也應為可能導致的生態惡化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