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廣東汕尾市海豐公平大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簡稱汕尾海豐保護區)位於中國南部沿海地區, 地處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境內。西距廣州 290km、距深圳197km,東距汕頭 180km,水路至香港81海里。汕尾海豐保護區由公平區、大湖區和東關聯安圍區 3 塊組成,通過黃江河水系連線成為一個整體,區內物種多樣性豐富,黑臉琵鷺等大量珍禽雲集,蔚為壯觀,是中國南部水鳥重要的棲息地。保護對象為以黑臉琵鷺、卷羽鵜鶘等為代表的具有國際重要意義的珍稀水鳥及其棲息地。濕地類型主要有天然近海、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沼澤和沼澤化草甸、人工湖泊濕地,符合《濕地公約》國際重要濕地指定標準的 1、2、3、4、5、6。海豐保護區是 1988 年建立的省級自然保護區,2008 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
旅遊信息
•從海豐鎮政府向東北方向出發,沿紅城大道西走530米,右轉進入雲嶺路,沿雲嶺路走270米,到達終點。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位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東南部沿海,由公平水庫濕地、大湖海岸濕地以及東關聯安圍灘涂魚塘濕地三部分組成,總面積11,591公頃。
環境氣候
汕尾海豐保護區地處北回歸線以南的海濱,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濕潤,雨量豐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 22℃,無霜期 360 天,年均降水量 2382mm。常年主導風向,春、夏季為西南風,夏、秋季節受颱風影響較明顯。保護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綿亘著蓮花山脈,中東部黃江流域一帶為平原,南部為沿海丘陵和濱海平原台地。蓮花山脈東北至西南走向綿延數百千米,在深汕區鮜門入海,其餘脈可延伸至香港的大嶼山,是中國東南沿海多條水系的發源地,有著豐富的地理和地貌多樣性。土壤包括赤紅壤、水稻土、菜園土、潮沙泥土、濱海鹽漬土、海濱沙土、石質土等 10 多種土類。上層為厚土層,腐殖質層較厚,有機質含量中等,團粒結構好。
物種豐富
海豐保護區內河流縱橫,濕地種類多、面積大,水域和濕地面積占保護區總面積的 70%;濕地內水產豐富,海濱和周圍大片良田為水禽的覓食、棲息、繁殖和候鳥越冬、停留、遷徙提供了優良的生態環境。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良好的生態保護,吸引了數以萬計的水禽前來越冬、棲息,現已成為水鳥的樂園。已記錄到鳥類 43 科 163 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二級重點保護的鳥類有黑臉琵鷺、海鸕鶿、卷羽鵜鶘、小青腳鷸、黑耳鳶、鶚、鵲鷂、灰背隼和褐翅鴉鵑等 25 種;有國際重要意義的鳳頭鷿鷈300 多隻;受中日候鳥保護協定保護的候鳥 71 種、中澳候鳥保護協定保護的鳥類 28 種。有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共18科 51 種,其中稀有種有眼斑水龜、四眼水龜、黿、南草蜥等。海豐保護區內越冬鳥數量達 20 000 只以上,另有省級重點保護鳥類 26 種。黑臉琵鷺是世界公認的極度瀕危鳥類,2005 年全球同步普查,數量達 39 只,最高記錄 46 只,占世界現存總數的 3%;卷羽鵜鶘是全球易危鳥類,2005 年越冬數量 22 只;鳳頭鷿鷈每年越冬數量 300 多隻。
自然資源
植物
區內優勢草本植物有日照飄拂草、莠狗尾草、蘆葦、鹹水草、茳芏、雀稗等,天然植被為紅樹林植被和蘆葦,濕地周邊地區的原生植被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亞熱帶落葉季雨林。 保護區內生長著各種喬木、灌木,如濕地松、荔枝、台灣相思、鬼燈籠、葫蘆骨丁等。
台灣相思:為喬木,樹幹灰色有橫紋,枝灰色無剌,葉退化,葉柄呈葉狀,披針形,頭狀花序葉腋生,黃色,徑1厘米,花後結扁平莢果。
濕地松:常綠高大喬木,莖高達25—35米,樹幹通直,耐水濕和鹽土,抗風、抗病蟲。
鬼燈籠:灌木,葉對生。花從葉腋生出,白花包在紫色燈籠狀的花萼中。花期為夏季。具有藥用價值,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
動物
保護區由公平水庫人工濕地和大湖沿海出海河口的天然濕地組成。保護區內有水域面積2608公頃,草灘1081公頃,是各種鳥類繁衍的場所,是候鳥、留鳥遷徒的棲息地。保護區內寬闊的淺水區域是水禽取食的必要條件,是在廣東省範圍內所發現的唯一大面積的游禽越冬地。保護區內有鳥類66種,其中列入重點保護的候鳥26種,紫水雞是廣東省近年罕見的鳥類。
紫水雞:體長42厘米,頭部和腹部呈灰黑色,背部呈褐色。腰部有一圈白色的羽毛。整個體羽藍黑色並具紫色及綠色閃光。具一紅色的額甲。虹膜為紅色;短喙呈明亮的紅色,向前額延伸,像一塊皮質的盾牌。腳為紅色。
重要意義
保護區濕地類型豐富,由灘涂、庫塘、河口水域和河口三角洲水域、水產養殖塘、潮間帶紅樹林濕地、淺海水域、沙灘、礫石與卵石灘、永久性的河流和水塘等構成,濕地面積占保護區總面積的 68.34%,各方面都具有互補性,共同構成了複雜多樣的複合濕地生態系統,是中國華南亞熱帶近海及海岸濕地的典型代表,其濕地生態系統是南中國海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