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瓶,也稱“藏草瓶”,是流行於西藏地區的瓶,為藏傳佛教陳設專用法器,用於盛水或插草,是極具藏族特色的器物。明朝永樂年間曾試燒制青花藏草瓶,清代僅雍正、乾隆官窯燒制過紅彩和鬥彩品種。乾隆時期的器型為圓唇口,直頸有凸弦紋,豐肩,腹下部漸收,束脛,足部外撇。 乾隆官窯釩紅彩蓮紋甘露瓶,通體施白釉,以礬紅繪折枝蓮紋等紋飾,底足無款,色彩協調,絢而不艷,繪畫精細,美而不俗。《乾隆記事檔》載:乾隆十一年“二月奉旨燒造紅花甘露瓶,俱不要款。”同年“五月初一日,唐英將按旨照樣燒造得紅花白地甘露瓶四件……奉旨俱留下,其甘露瓶著唐英再燒造幾件”。乾隆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大臣海望來說:太監張玉傳旨:傳諭唐英將甘露瓶陸續再做些來。”甘露瓶秀美的造型、精細的繪工、協調的色彩與精美的紋飾渾然一體,體現出西藏地區傳統造型與內地悠久的陶瓷燒造工藝高度完美的結合。甘露瓶是藏傳佛教陳設所用的專用法器,它是藏傳佛教密宗修行儀式中的供佛之物。舊習,在觀音像旁供楊柳枝,柳枝插於此瓶內,瓶之得名或以此據,常用於盛水或插草,極具藏族特色的器物。
甘露瓶的形制一般為小口,細長束頸,腹部扁圓,覆盤式足。此造型與藏地佛塔中那種被稱為覺頓式塔相似,這種佛塔的特徵是塔身高、相輪細、華蓋小。甘露瓶作覺頓塔形,表明它的源起受了此塔的影響。13世紀,藏傳佛教開始傳入內地,稱為喇嘛教或黃教,得到內地的尊崇,成為元代的主要宗教。元代建造的喇叭塔皆作此式,如鎮江小碼頭街元代喇叭塔即其例。元朝滅亡之後,藏傳佛教對內地的影響並未消失,並在清代十分盛行,清政府出資興建了大批喇嘛廟,還在宮中多處供奉藏傳佛教,同時製作藏傳佛教用器,這些用器中有陶瓷製品,甘露瓶就是其中一件。它出現於清雍正時期。清人許之衡稱:“其器……惟乾隆有之,嘉道數代,藏僧既罕來朝,此式遂不複製。”許之衡此言不確切,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中,就有雍正時期的油紅彩甘露瓶。清代甘露瓶製作以乾隆一朝為勝,釉色有鬥彩、礬紅彩、青花等。甘露瓶在清代,一方面是朝廷賜給西藏僧侶的特別器皿,另一方面可能是乾隆皇帝修煉密宗時的專用器皿。
台北故宮收藏有紅花及藍花兩種器形、紋飾近乎相同的甘露瓶,口作一圈唇邊,長頸的下部凸出一圈圓棱,瓶腹外鼓至底部向內斂收,至底座又向外開敞。紋飾朵梅、蓮瓣、折枝蓮和蕉葉紋等,皆以細筆勾描輪廓再填彩,線條纖細而流暢,紅彩敷染勻稱。
相關詞條
-
甘露寶瓶
內容介紹多識仁波切編著的《甘露寶瓶》內容介紹:到現在有這個傳承的也不太多,大慨也就是那么兒家,沒有很多家傳承。 薩迎班智達曾經說過:“我們藏地很多密法上...
內容介紹 -
乾隆礬紅彩甘露瓶
如乾隆十一年(1746)“二月二十二日,太監高玉交紅花白地甘露瓶一件,傳旨,照此瓶款識花樣交與江西先造幾件送來,隨後再燒造幾件俱不要款”。 同年“五月初...
-
甘露寶瓶:藏密本尊儀軌講授集
《甘露寶瓶:藏密本尊儀軌講授集》是甘肅民族出版社於2011年10月1日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多識仁波切。
目錄 -
康神世紀甘露
康神世紀是集養生保健產品的研發、生產和營運於一體的綜合性高新技術企業,總部位於中國的南大門----廣州,公司近年專注於康神世紀男士養生會所(康神)的營運...
康神世紀甘露 使用方法 使用說明: 使用注意事項 -
酸辣甘露
酸辣甘露是一道食品,製作材料有甘露、小米椒、白醋、蜂蜜等。
-
甘露觀音
甘露觀音像高1.52米,觀音端坐於正中雕有海浪、蓮花之石座上,石座高0.88米。 觀音左手捧缽,右手楊柳枝,面容敦厚,溫柔而不輕佻,柳眉鳳眼,直鼻小口,...
甘露觀音 -
寶瓶
寶瓶作為吉祥八清淨之一的淨瓶,同時也是密宗修法時灌頂的法器,瓶中裝淨水,象徵甘露,瓶口插有孔雀翎,象徵吉祥清淨,代表福智圓滿。而且也是無量壽佛的手中持物...
音譯 佛教法器之一 -
西來甘露飲
西來甘露飲,痘瘡發熱之初,五日以前而熱不退,痘色紅紫,口渴,大便燥結;並治疹家煩熱,口乾,咳嗽,疹色枯燥,或譫語喘急,睡臥不安。
藥理介紹 成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