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甘谷脊獸為傳統民間工藝,始於清末,傳承至今,已有130餘年歷史,尤以新興鎮永安村最為馳名,現有從業人員1000餘人。脊獸是古老的民間工藝,是中國古建築外部屋頂的造型藝術,是古建築最有代表性和藝術特色的組成部分。它象徵著建築等級。甘谷脊獸歷史悠久,盛名遠播,享譽西北。甘谷脊獸是甘肅省首批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項目,至今已有130多年歷史。其產品主要有蛟龍踏雲、二龍戲珠等,廣泛套用於宮殿、寺廟和民間建築等。在1989年首屆中國藝術節民間美術展覽會上,甘谷脊獸榮獲文化部榮譽證書,是天水市集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民俗民間文化工藝品,並被甘肅省博物館正式收藏。
歷史
明清以來,甘谷脊獸藝術有了極大的發展。渭河北岸的永安村(俗稱土橋子)是主要的生產基地,生產宗教脊獸的歷史悠久。縣內有土橋子的瓦碴,雙碾子的泥,史家坪的秀才多如魚的民謠。永安村主要生產宗教建築脊獸和民用磚瓦,多半農戶有生產作坊,而被稱為張大獸的張海家族最為知名。
張海(1874-1956年),字子壽,自幼學習脊獸藝術,一生捏制脊獸,聞名隴上,人尊其為張大獸。早年渭源、隴西、寶雞等地拜師學藝,與陝西張德高、北京王勤等名師切磋技藝,取多家之長,生產的脊獸莊重典雅,捏制的龍、鳳、獅、馬、狻猊、魚、瞅兒、虎、鶴、鷹、鴿等脊獸,蓮、梅等植物花卉,千姿百態,妙肖有生意。其製作的脊獸廣飾於甘肅境內以及鄰境的名山寺觀及鄉紳名宦大戶人家屋宇,藝名遠揚隴上。1932年,次子張全盛捏燒的脊獸用於隴西首陽山伯夷叔齊殿頂,品奇藝高,頗得民眾稱道,有名士書匾巧成天然。
1978年,隨著改革開放,宗教自由和對傳統古建築文化的重視,脊獸行業,勃然興盛,張大獸的子孫仍操祖業,用畫幅、卡片上的圖形作等藍本,捏制的脊獸形式更為多樣,形象更為生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工藝技術上有所創新。l984年,張大獸的三世孫仁義、高義、西來及四世孫雲中、啟雲從河南引進琉璃掛釉技術,使甘谷脊獸在工藝創新上更上一層樓。張大獸的族孫新靈捏制的獅蓋熏爐竹節筆筒、花瓶、非常雅致;花卉、魚蟾活靈活現;彌勒佛坐像大腹便便、笑口哈哈,淨水觀音站像玉體飄灑,形神兼備。
特色
甘谷脊獸工藝美觀大方、莊重典雅、光澤晶瑩,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及濃郁的鄉土氣息,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古建藝術中的奇葩。製作的蛟龍踏雲、二龍戲珠、孔雀戲牡丹、鴛鴦鬧蓮等工藝品深受用房喜愛,暢銷陝、甘、寧、青、新及東南亞等地。2004年甘谷脊獸被甘肅省列入民族民俗文化保護工程項目之一。甘谷燒制脊獸的獨特之處就是農民農忙勞動農閒在自家庭院捏制脊獸與庭院文化相互融和的現象他們用一手利落的刀法一手精湛的技藝把一個個土坯變成了藝術珍品。尤其是他們燒制的脊獸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不僅可以獨立成件而且還能使兩三個脊獸相互組合成為一件新的脊獸看上去天衣無縫絲毫沒有拼湊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