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黃鏽病

甘蔗黃鏽病

甘蔗黃鏽病主要為害葉片,初在葉片上產生淡黃色小斑點,後期變為黑色冬孢子堆。病情嚴重的葉片會枯死。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甘蔗黃鏽病
病原中文名: 黑頂柄銹,屈恩柄鏽菌
病原拉丁學名: Puccinia melanocephala Sydow稱黑頂柄銹和Puccinia kuehnii Butl.稱屈恩柄鏽菌
病原分類地位: 擔子菌亞門
病害類型: 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 甘蔗
主要為害部位: 葉片

為害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初在葉片上產生淡黃色小斑點,後病斑在葉片正背兩面產生長2~10ram的橙黃色至褐色夏孢子堆,因此稱為黃鏽病。後期變為黑色冬孢子堆。病情嚴重的葉片枯死。

病原形態特徵

Puccinia melanocephala Sydow稱黑頂柄銹和Puccinia kuehnii Butl.稱屈恩柄鏽菌,均屬擔子菌亞門真菌。黑頂柄鏽菌夏孢子橙色或橙褐色,卵圓形至梨形,大小24.1~34.9×18.1~25.3(µm),具3~4個芽孔。夏孢子壁四周均勻加厚。冬孢子雙細胞,壁光滑,頂壁常加厚,棍棒狀,蒼白至磚色,大小28.9~45.8×14.5~21.7(µm)。屈恩柄鏽菌夏孢子堆葉背生,長0.5~lmm,表皮破裂時散出肉桂色粉狀物。夏孢子卵圓形,表面具刺,淺黃色,大小25~42×17~25(µm),壁厚1.5~2.5µm,赤道上有4個芽孔。冬孢子堆黑色,冬孢子長橢圓形,頂端圓或平,深褐色,大小30~56×15~22(µm),壁厚2~4.5µm,具一隔膜,柄短,黃褐色。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該病主要由夏孢子傳播,借風力附著在蔗葉表面,經氣孔侵入。初次侵染源主要來自甘蔗本身和其他中間寄主。該病發生與溫度關係密切,氣溫16~22℃發生最多,台灣1~4月發生最重。福建80年代種植的Q88、閩糖78—8很易感病。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如粵糖71/210、粵糖63/237、閩糖70/611等。(2)發病初期開始噴灑80%大生M-45可濕性粉劑或80%噴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隔7~10天一次,防治2~3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