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虎斑病

甘蔗虎斑病

甘蔗虎斑病主要侵害葉鞘部,嚴重時可向葉片擴展。通常多在近地面的葉鞘先發病,由下而上,由外而內擴展。病斑形狀呈不規則地圖狀,紅褐色,邊緣顏色更深,病健部分界明晰,病斑可互相連合為大斑塊,外觀呈虎皮斑狀,故名虎斑病。被害葉鞘內側亦呈紅褐色。潮濕時斑面可見蛛絲狀菌絲體(前期)或蘿蔔籽粒狀的菌核(後期)。

基本信息

中文名:甘蔗虎斑病 
..
 
病原中文名:立枯絲核菌
病原拉丁學名:RhizoctoniasolaniKühn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除為害甘蔗外,還可侵染黃瓜、玉米豆類白菜油菜甘藍等15科近50種植物。
主要為害部位:葉鞘編輯本段為害症狀
主要發生在葉鞘上。近地面處先發病,病斑形狀不規則,紅色,中央漸變為灰黃色,邊緣顏色較深,呈赤褐色。有時向葉片擴展,出現赤褐色寬橫條紋似虎皮斑紋狀,故稱虎斑病。

病原形態特徵

RhizoctoniasolaniKühn稱立枯絲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為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稱瓜亡革菌。在土壤中形成薄層蠟質狀或白粉色網狀至網膜狀子實層,產生的擔子桶形至亞圓筒形,比支撐擔子的菌絲略寬一些,擔子具3~5個小梗,其上著生擔孢子。擔孢子橢圓形至寬棒狀,基部較寬,大小7.5~12×4.5~5.5(µm),擔孢子能重複萌發,在擔子上形成2次擔子。立枯絲核菌的菌核是由單一菌絲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是由尖端緊密地和菌絲糾集而形成的菌絲結。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2~3年。菌絲能直接侵入寄主,通過水流、農具傳播。病菌發育適溫24℃,最高40~42℃,最低13~15℃,適宜pH3~9.5。播種過密、間苗不及時、溫度過高易誘發本病。

防治方法

發病初期噴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利克菌)1200倍液或5%井岡黴素水劑1500倍液、10%立枯靈水懸劑300倍液、95%綠亨1號(惡霉靈)精品4000倍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