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甘肅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甘肅安西極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甘肅省瓜州縣境內,面積80萬公頃,1987年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2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極旱荒漠生態系統。甘肅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古絲綢之路的甘肅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亞洲中部溫帶荒漠、極旱荒漠和典型荒漠的交匯處,是青藏高原和蒙新荒漠的結合部,其荒漠生態系統在整個古地中海區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中國唯一以保護極旱荒漠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為主的多功能綜合性自然保護區。

歷史沿革

甘肅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甘肅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甘肅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87年6月, 1992年晉升為國家級。

1993年被中國人與自然生物圈委員會接納為首批網路成員。

1994年在“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畫”中被確定為具有國際意義的荒漠生態系統重要保護點。

地理環境

位置

甘肅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甘肅省瓜州縣境內,分南北二片。南片在瓜州縣南部,與玉門市和肅北蒙古自治縣為鄰。保護區總面積 80 萬公頃,是中國第10 位大型自然保護區。

地質地貌

甘肅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部位於瓜州縣南部,該區主體是走廊平原,疏勒河出口構成大型三角洲,地勢平坦,為地下水溢水帶,沼澤廣布。由於受區域構造控制,地域自南而北呈現有規律分帶現象,成為尖頂緩坡中心帶;圓頂緩坡低山丘陵帶;中等傾斜老洪積扇帶;緩傾斜新洪積扇帶;綠洲平原帶和風蝕雅丹地貌帶等。保護區北片總地形特徵是南北高,中間低,海拔高度均在1800米以上。最高峰—紅石山海拔2334米。星星峽東山和紅石山西部石低山丘陵和剝蝕準平原地型,低山丘陵地型和山前沖積平原三種地貌單元組成。

氣候

甘肅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氣候典型的大陸性氣候,保護區南片年平均降水量為 58.2mm — 75.3mm,年平均蒸發量2758.5mm,接近降水量的50倍。年平均氣溫7.6℃-8.2℃,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2.4℃-25.0℃,最冷月元月,為-11.0-11.6℃。年平均濕度38.4%。日照時數為2940.4h-3171.9h。南部祁連山地地勢較高,氣候稍濕潤。北片保護區僅依柳園氣象站觀測記錄,年平均降水量40mm-70mm,年蒸發量3100mm- 3500mm,為降水量的80-50倍。年平均氣溫6.6℃,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0.7℃,最冷月為-12.8℃。日照時數平均為3069.5h。兩地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70.0%,體現了亞洲溫帶乾旱區的基本特徵。風是自然保護區有特色的氣候現象,年平均風速3.7m/s。春季3-5月工資風速最大,為4.2m/s-4.5m/s。其餘各月平均風速3.1m/s-3.8m/s。

土壤

檉柳 檉柳

土壤是地質歷史的的自然體,在地球演變的歷史長河中,通過地質、地形、母質、氣候、植被、水文、人類活動等因素的綜合作用發育演變而來的。保護區自然地理環境複雜,決定其土壤類型比較複雜,可分為棕漠土、灰棕漠土、鹽土、草甸土、沼澤土、風沙土、灌淤土和潮土8 類,另 30 個亞類。

棕漠土是暖溫帶乾旱氣候條件下發育的地帶性土壤。其成土過程與灰棕漠土十分相似,只是氣候條件更為嚴酷。主要分布於雙塔水庫以西,柳園以南,南截山以北。

水文

甘肅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主要河流有疏勒河和榆林河,均發源於祁連山。疏勒河在區內南部流過,流程50.75km,年徑流量2.5億立方米,中游雙塔水庫有效庫容量1.15億立方米,保灌面積1.2萬公頃。榆林河從區內西南部流入踏實盆地,流程36.25km,年徑流量0.55萬立方米,中游建有榆林河水庫,保灌土地面積2400公頃。另有匯集泉水和地表水的塘壩54座,蓄水量0.85萬立方米,可用於灌溉和人畜飲水。區內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在南部地勢地低洼的平坦地帶地下水溢出,沼澤廣布,主要集中於三道溝、雙塔、布隆吉、鎖陽城。

保護目標

保護對象

甘肅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極旱荒漠生態系統。

動物資源

蒙古野驢 蒙古野驢

甘肅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1級保護動物有蒙古野驢、雪豹、北山羊、金雕、胡兀鷲、小鴇、黑鸛、普氏野馬8種,國家2級保護動物有草原斑貓、猞猁、鵝喉羚、岩羊、盤羊、天鵝、暗腹雪雞、雀鷹等20種。列入《中日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的鳥類42種,占安西鳥類種數的38.30%;重要的經濟動物有裸鯉、鯽魚、狐、中亞兔、毛腿沙雞、赤麻鴨、綠頭鴨、白骨頂、高山雪雞、鵝喉羚、石雞、岩羊等62種,占保護區動物種 群的39.50%。

植物資源

甘肅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甘肅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甘肅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亞洲中部特有種植物22種。 以山地、礫石、戈壁、沙漠、草甸等動物群為主的脊椎動物共158種、26目、55科,列入《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名錄》的27種,占保護種類的15.92%;列入《國際瀕危動植物種貿易公約》規定保護的有14種,占瓜州縣脊椎動物種數的72.00%。

(以上數據截止到2008年)

開發利用

科學研究

甘肅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先後與俄羅斯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人與生物圈網路成員保護區、新疆羅布泊、寧夏沙坡頭、甘肅祁連山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關係。聘請了中國工程院任繼周院士、北京大學陳昌篤教授、北京生物多樣性中心王宗礻韋教授、蘭州大學劉發教授等21位專家、學者成為保護區高級顧問。如今保護區已成為科研院所的主要教學科研實習基地。

在資源考察方面,先後邀請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專家教授指導幫助,完成了保護區一期資源本底調查和二期綜合科學考察,編輯出版了《甘肅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專集和《甘肅安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二期資源科學考察》專輯,通過調查發現草地早熟禾、西北纈草、多裂駱駝蓬、附地菜、黃纓菊、鋪地柏、長莖毛茛、問荊、擬糙葉黃芪、柔毛邊蕊芥、長毛莢黃芪、雅布賴風毛菊等新分布植物12種,資料顯示,保護區動物種群數量有較大提高。在科研監測方面,先後完成了戈壁草場恢復治理試驗、保護區草原圍欄封育、西氣東輸保護區段生態恢復治理等大型科研課題,同時確定資源監測點,制定監測路線圖,積極落實保護區中、長期資源監測和國家重點項目效益監測,依靠國家環保總局和甘肅省環保局,1997年開始承擔並實施了國家重點科研項目——普氏野馬回歸自然的馴化繁育。現已成功實施半放養,首批放養的普氏野馬已完全適應了野外生存環境,為普氏野馬最終回歸自然奠定了基礎。

旅遊信息

甘肅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與敦煌莫高窟齊名的榆林窟,還有中國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遺址——鎖陽城,此外還有保存比較完整的漢唐水利渠灌網路系統。絲綢古道、古城堡、古長城關隘、烽燧、古澤泊遺址、兔葫蘆新石器遺址、東千佛洞西夏壁畫、青石峽岩畫、黑水河漢唐古墓葬等眾多古蹟構成了安西保護區特有的人文景觀。由於地形的差異地下水位的變化和疏勒河、榆林河的影響,在局部地區分布有非地帶性植被類型——綠洲鹽生草甸沼澤和鹽土群落,在南部山地一帶隨海拔的升高,形成了特殊的山地垂直植被帶。在布隆吉、鎖陽城一帶在強烈盛行風作用下形成的風蝕、風沙地貌,這些特殊的地貌也相應要加以保護。

榆林窟

榆林窟又名萬佛峽,位於安西縣城南 76千米的山谷中,為中國六大石窟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經北魏-清(公元386-1850年)。

榆林窟東南與千佛洞相望;北與漢冥安縣城、鎖陽城、旱峽石窟、鹼泉子石窟相通;西北與漢廣至縣城、唐舍利塔相接,形成三足鼎立之名勝區。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博覽中心

安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資源博覽中心位於安西縣瓜州大道西側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是集保護區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觀賞資源、文物資源、實驗室、信息室、多媒體電教室、保護區建設成就等為展示內容的綜合性展覽中心。

動物展廳分為南展廳和北展廳兩個展廳,共展出動物157種。其中南展廳是小型動物展廳,展出動物有金雕、黑鸛、 大鵟、小鴇、胡兀鷲、大白鷺、大天鵝等種 ;北展廳是大型動物展廳,展出動物有雙峰駝、野氂牛、野馬、野驢、盤羊、北山羊、岩羊、雪豹、金雕等種。

鎖陽城

鎖陽城又名苦峪城,位於安西縣城東南 76.5千米,橋子鄉正南9.5千米。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鎖陽城其歷史地位十分重要,同時也是中國發現的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唐代古城。文物內涵相當豐富。

東千佛洞

位於橋子鄉東南 28千米長子山北麓乾河谷,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人為區別於敦煌西千佛洞地理位置,故歷代慣稱“東千佛洞”;又因7窟前室東、西壁彩繪西夏壁畫接引佛各一鋪,故又稱“接引寺”。是西夏和西夏以後開鑿的佛教石窟寺,洞窟開鑿於河床東西兩側的山壁上,山壁高35米到55米,為夾砂岩石結構。洞窟多是單獨開鑿,沒有串洞。現存洞窟23窟,而留有壁畫塑像的僅有9窟。以壁畫藝術風格和題記判斷:西夏5窟、元代1窟、清代3窟。其文化源流與莫高窟、榆林窟一脈相承。猶以內容豐富、技藝精湛的西夏窟見長,其密宗佛教壁畫可彌補莫高、榆林窟之不足,是研究西夏民族文化和民族建築的珍品。

雅丹地貌

由於祁連山隆起的過程中留下無數島地層斷裂溝槽,雪水融化後,沿著溝槽潛流地下,到山北麓低地湧上地面,形成片片綠洲。安西原始先民們便依靠這片片綠洲、繁衍生息,發展農牧業,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直延續到現代。由於地質歷史作用、人為作用,在安西地面上遺留了大片風蝕黃土台地,荒漠戈壁沙丘片片綠洲,形成了獨特的自然地理景觀。

布隆吉雅丹地貌

布隆吉鄉北疏勒河北岸至國道 312線北山丘東西長4.8千米,南北寬800米--1000米地帶內,為第四紀全新世黃土沉積帶,厚6.50米—14.50米。高大的土丘峰林可以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部土丘體顏色發紅,顆粒較粗,比較疏鬆,手感沙性明顯,有滑感,而基座組成物較細膩,丘體有圓形孔洞及植物根系等特點,是由遭受破壞的紅柳沙丘所組成。這一雅丹地貌的形成,包含了一個在風力作用下的紅柳沙丘形成、演化和消亡過程。

鎖陽城雅地貌

這一地區,第四紀冰河時期,古冥水夾帶大量泥沙向西北順坡而下流經此地,地勢低平,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成湖澤地層。此地雅丹地貌和其他各地略有不同,有流水的作用,水流依附於風力吹蝕,增強和加速地表的沙漠化過程,一次暴雨、雪形成地表徑流,刻蝕地表,造成明顯的溝谷系統,整個外貌極似凝固的海洋波浪,“波浪線”南北縱走,波浪呈不對稱狀,陡坡朝著東方,緩坡斜向西邊,又似流水下的漣痕,“波浪線”兩面的斜坡不是平坦的,同樣經過風力的吹蝕,但分割較淺,溝槽沒有南北方向深大,東西向條狀排列的地面形態仍然非常明顯。這裡的風蝕過程進行的較和緩。

生態價值

保護區屬於溫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帶,因此荒漠類型多樣,極旱荒漠,典型荒漠,草原化荒漠的植被類型都有一定面積的分布。其中:泡泡刺荒漠、紅砂荒漠、黑柴荒漠及珍珠豬毛菜荒漠為中亞荒漠最有代表性和典型的植被類型,應作為主要保護對象。植物區系的主要成份是亞洲中部成份,屬亞洲中部特有種植物泡泡刺、膜果麻黃、蒙古沙拐棗、珍珠豬毛菜、白沙蒿、黑柴、花棒、霸王、裸果木、短葉假木賊等達20多種。其中裸果木、霸王、膜果麻黃、泡泡刺、又屬第三紀孑遺物種,裸果木還是國家Ⅰ類保護植物,另外還有梭梭、胡楊等國家Ⅱ類保護植物,這些特有和瀕危的植物種類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保護區內不僅有廣闊的戈壁荒漠草場,也有水草豐美的低平地草甸草場,蘊藏著大量的礦產資源和眾多的古文化遺產,全國知名的石窟——榆林窟,與敦煌莫高窟一脈相承,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唐代古城——鎖陽城,是中國發現的唯一保存較為完整的唐古城,奇特的雅丹地貌為保護區造就了一片亮麗的風景線。保護荒漠生態系統、野生動植物物種及其繁衍地、棲息地、文物古蹟及自然遺蹟是保護區義不容辭的職責。該保護區的建立對極旱荒漠地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研究及合理利用具有重要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