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甘石星經》,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專著和觀測記錄,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天文著作之一
甘石星經(2張)
。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天文學已發展,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一大批天文學專著和關於天文的觀測記錄用以皇帝星占之用。其中齊國的天文學家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魏國的天文學家石申著有《天文》八卷,後人將這兩部著作合為一部,取名為《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原著已散佚,現只能在同期之相關史籍中零碎抄錄,如《開元占經》中。
文學成就
書中詳細記載了五星之運行情況,以及它們的出沒規律,並肉眼記錄木衛二(甘德所載,1981年席澤宗指出,但國際上未被承認)。
書中記錄800多個恆星的名字,並劃分其星官,其體系對後世發展頗有深遠影響。
書中提及日食、月食是天體相互掩食的現象。(為紀念石申之發現,月球上有一座環形山以其姓名命名)
概述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的發展,天文學也有很多成就。“魯有梓慎,晉有卜偃,鄭有裨湛,宋有了韋,齊(一說是楚或魯)有甘德,楚有唐昧,趙有尹皋,魏有石申夫皆掌著天文,各論圖經。”(《晉書·天文志上》)甘德和石申夫各自在其本國進行天文觀測,並各有著作刊行於世。甘德的著作名為《天文星占》,石申夫的著作名為《天文》,都是八卷。漢朝時,這兩部著作還是各自刊行的。後人把這兩部著作合併,並定名為《甘石星經》。甘德和石申夫當時曾系統地觀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初步掌握了這些行星的運行規律,記錄了800個恆星的名字,其中測定了121顆恆星的方位,發現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動規律。後人把甘德和石申夫測定恆星的記錄稱之為《甘石星表》(又稱《甘石星經》)。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恆星表,比希臘天文學家伊巴谷在公元前二世紀測編的歐洲第一個恆星表還早約200年。《甘石星經》在宋代就失傳了,在唐代的《開元占經》中還保存一些片斷,南宋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的書目中保存了它的梗概。
真偽考
《甘石星經》不是戰國時期的著作:
王興文在《溫州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撰文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出版了兩套被廣泛使用的高校文科教材,一套是朱紹侯主編的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國古代史》,另一套是詹子慶主編的高等師範院校歷史系本科教材《中國古代史》。這兩套教材都認為《甘石星經》是戰國時期天文學家甘德(又稱甘公)和石申著作的合編,並將它寫入戰國時期的科學成就。受其影響,各省組織編寫的文科或師範院校大專的歷史教材、中學歷史課本也沿襲這一錯誤。其實,現傳本《甘石星經》並沒有800多個恆星名稱,也沒有五大行星的記載。根據《史記》的記載,楚漢戰爭時,張耳與甘公同在軍中,說明甘公是西漢初年人,不應是戰國時期人。根據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馬端臨的《文獻通考》、錢大昕的《十駕齋養新錄》、周中孚的《鄭堂讀書記》等文獻,《甘石星經》不是戰國時期甘德、石申的天文學著作,也不是後人將甘、石的著作合編為一書,而是唐宋時人的一部偽書。這從書中列舉的地名有許多是戰國以後所設的州郡,即可得到明證。 相傳後人把甘德的《天文星占》和石申的《天文》合在了一起,稱《甘石星經》,這是甘德與石申並稱的另外一個原因。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人們都認為收入《漢魏叢書》中的今本《甘石星經》即是甘、石合著,並認定這是迄今最古老的天文學著作,代表了戰國時代我國天文學所達到的水平。事實並非如此。據《史記正義》引《七錄》說:甘德著《天文星占》八卷。石申也著有《天文》八卷,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天文學著作。可惜的是,甘、石原著均巳亡佚,現在收入《漢魏叢書》中的《甘石星經》並非甘德、石申親自撰成,而是後人的偽托。
唐以前的目錄典籍例如《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都沒有《甘石星經》,《甘石星經》之名,最先見於宋代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他把甘公、石申撰的《星經》稱為《甘石星經》。他在《郡齋讀書志·天文類》中說:"《甘石星經》一卷,漢,甘公、石申撰。以日、月、五星、三垣、二十八舍,恆星圖象次舍,有占訣,以候休咎。"元代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照抄了《郡齋讀書志》的話,使《甘石星經》之名傳播漸廣。但是,晁、馬明確說明《甘石星經》是漢代之書,距戰國時代尚遠。清代學者周中孚早就認識到這一點,明確指出《甘石星經》不是甘、石合撰,而是一部偽書。他在《鄭堂讀書記》卷四十四,"天文算法類一"中指出:《讀書志》、《通考》、《宋志》所載的《甘石星經》一卷,"詞義淺近,必非古書",而是後人採用《晉書》、《隋書》所載的文獻編綴成的。《史記·天官書》中的文字"詞致古奧",自成一家,才是出於甘、石原著,不可能是司馬遷偽造的,所以班固在寫《漢書·天文志》時,大量套用了其中的材料。後代言天象者,捨棄《史記》、《漢書》而在別的文獻中尋求《甘石星經》,是南轅北轍,不足取的。
我們要考知《甘石星經》不是甘、石著作的合編,而是後人的偽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甘、石原著與現傳《甘石星經》加以比較。雖然,甘、石原著皆已佚失,但是,《史記·天官書》和《漢書·天文志》、《後漢書·天文志》還有少量甘、石原著的引文,考證這些引文是我們辨識今本《甘石星經》真偽的重要依據。事實上,《史記·天官書》和《漢書·天文志》等典籍所引甘、石原著的文字,在現傳本《甘石星經》都沒有著錄,這是證明現傳本《甘石星經》並非甘、石之書合編的有力證據。
現傳本所謂的《甘石星經》中,在論述天上的星象變動與地下州郡的災害吉祥有關時,提到了許多地名,其中許多都是戰國之後才設定的,如滄州、玄菟、廣陵、衛州、甘州、秦州、許州、潁州、宋州、汴州等等。這些地名的出現,是此書晚出的又一有力證據。
因此,《甘氏星經》是一部偽書,不能將其列入戰國時代的天文學成就,也不足以來考證甘德、石申所作的工作與取得的成績。如今,我們要總結二人的天文學成就,只能以《史記》、《漢書》以及《開元占經》的引文為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