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豆腐乾

甘泉豆腐乾

豆腐乾的來歷甘泉豆腐乾,產生於一九三七年。 那時有個叫張明煥的,開了家豆腐店,賣豆腐,也賣豆腐乾。 先作豆腐,選取一部分壓成豆腐乾。

基本價值

營養價值

豆腐和豆腐乾的主要原料是雙青豆,雙青豆含人體所必需的各種胺基酸和ABCD維生素,豆腐乾營養豐富,經常食用豆腐乾對人體會有非常好的效果,豆腐乾中含有大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還含有、鐵等多種人體所需的礦物質。豆腐乾在製作過程中會添加食鹽、茴香、花椒、大料乾薑等調料,既香又鮮,久吃不厭,被譽為“素火腿”。
甘泉豆腐乾

經濟及其他價值

(1)甘泉豆腐和甘泉豆腐乾生產,家庭作坊40家,以銷售鮮豆腐為主,現代化企業8家,以銷售豆腐乾為主,自然形成了“社會化分工明確”的特徵。(2)甘泉豆腐日產量2000公斤,甘泉豆腐乾日產量10000公斤,鮮豆腐當日銷完,豆腐乾月無存貨,年底更是供不應求。顯示出“人類健康長壽,不可一日無豆”的特徵。(3)2006年,全縣共加工生產豆製品2000餘噸。產值2000多萬元,上繳稅金100多萬元,豆腐和豆腐乾產業已是開發潛力特別巨大的一項後續產業,顯示出“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產業”的特徵。(4)可以促進農民豆類種植,增加農民收入,按年需3000噸雙青豆計算(每噸 3600元),可為農民年增收1080萬元,顯示出“產業帶動農業”的特徵。(5)豆渣可以帶動養殖業的發展,為新農村養殖業建設提供有力支持。顯示出“產業推動養殖業”的特徵。(6)可以帶動相關產業(勞務、原料供應、運輸包裝、彩印、宣傳和私營經濟等)的發展,顯示出“活躍城鄉經濟”的特徵。

製作方法

豆腐乾含水率為豆腐的40%— 50%。其製作方法如下

(1)備料。上等黃豆3公斤,精鹽 600克,醬油250克,桂皮15克,姜丁25克,香蔥15克,味素10克。
(2)磨漿。先將黃豆洗淨,用清水浸泡一晝夜,然後磨成漿,濾渣後備用。
(3)煮漿。將磨好的生豆漿上鍋煮好後,再添加 20%-25%的水,以降低豆漿濃度和減慢疑固速度,使蛋白質凝固物網路的形成變慢,減少水分和可溶物的包裹,以利壓榨時水分排出暢通。
(4)凝固。漿溫降至8_0_-90℃時,即可用滷水點漿。點漿時應注意均勻一致,要勤攪,但要防止亂攪。當漿出現芝麻大小的顆粒時停點,蓋上蓋約過30-40分鐘,當漿溫降至70~C左右時上包。
(5)劃腦。上包前要把豆腐劃碎,這樣既有利於打破網路放出包水,又能使,豆腐腦均勻地攤在包布上,制出的產品質量緊密,能避免厚薄不勻,空隙較多。
(6)上包。先將包布鋪在格板 (板上的格子按所需要的豆腐乾的尺寸制定)上,再將豆腐腦加在包布上,這樣一層豆腐腦一層布地加,豆腐腦要鋪勻,可稍高于格子幾毫米,數量要根據豆腐乾的厚薄來確定,但每批厚薄要一致。然後將包布包紮緊,加壓成型,1小時後拆下包布,用刀將豆腐乾按格子印割開,放在清水中浸包 30分鐘後左右取出。
(7)浸泡。先將500克精鹽放人3公斤清水中攪勻,再把晾涼的豆乾置乾鹽水缸內,浸泡半天后撈出,瀝去水分。取7公斤清水倒人鍋內,放人100克精鹽、姜丁、桂皮(用紗布袋裝好)、醬油、香蔥、味素,製成滷水。
(8)煮乾。將已製成的滷水回鍋燒沸加入豆乾,煮30分鐘左右,取一豆乾觀察,如色呈棕紅,味道香美,即可取出。

豆腐乾的來歷

甘泉豆腐乾,產生於一九三七年。那時有個叫張明煥的,開了家豆腐店,賣豆腐,也賣豆腐乾。他可以說是甘泉豆腐乾的創始人。隨後又有程中興、李文育等幾家豆腐店生產和出售豆腐乾。到了四十年代以後,慢慢的,甘泉鎮上,賣豆腐乾的店家和攤點,就有些兒不計其數了。舊時製作豆腐乾,所用大豆,黃的青的都或者將黃的和青的攪和起來用。先作豆腐,選取一部分壓成豆腐乾。然後將豆腐乾切作一寸見方的小塊,入鍋煮味。用的調料以大茴、小茴、丁香、花椒、鹽巴等為主。那時還沒有現在這樣的經過炮製的精鹽。要用文火煮,似開非開,以便更好地入味。入味後,先在熱炕上炕去大部分水分,再將一個個豆腐乾,用線穿起來,兩個豆腐乾之間,放一個麻錢,一串串地掛到屋檐下晾乾。早年麻錢曾是一種流通貨幣,後來人們逐漸不再使用,兩塊豆腐乾之間的隔離物變成了種種莊稼秸桿的碎小段兒。晾豆腐乾的方法是這樣的:先取一根成人手指粗細的木棍兒或者樹枝兒什麼的桿桿,用兩根麻繩或線繩在這桿桿的兩頭拴起來,吊在屋檐下,然後將一串一串的豆腐乾掛到那桿桿上。當年甘泉鎮街道兩旁屋檐下,幾乎都是這樣的豆腐乾串串,簡直成為甘泉縣一道風景線,一個標誌。那時的街道很窄,大約三四米寬,騎騾子騎馬的人經過街道,那豆腐乾串串就在眼前手邊,看得眼饞,由不得想伸手摘一串吃。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甘泉縣駐有很多軍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甘泉豆腐乾的名氣,也就由著這些來來往往的人們,傳到四面八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