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甘尼沙,(梵Gan!es/a、Ganesh)音譯或作言我尼沙。印度神話中的神祇之一。
傳說
相傳是濕婆神與神妃波羅娃蒂(Paravati^)所生。其形像為象頭大腹,缺一牙,有
四臂,乘鼠。其形像之所以有象頭,有說謂濕婆神與波羅娃蒂化現象姿時,甘尼沙恰於其時出生,故有此形。一說謂波羅娃蒂沐浴時,甘尼沙阻止濕婆神闖入,濕婆神大怒之下,切落了甘尼沙之頭,待怒氣平息才給予象頭接復。此外,關於甘尼沙缺一牙之緣故,相傳系因於濕婆神寢於開拉沙山時,波拉修拉瑪來見濕婆神,然遭甘尼沙阻擋。兩人發生爭執,於爭執中,甘尼沙失掉一牙。
相傳敘事詩《摩訶婆羅多》的完成,與甘尼沙不無關係;通常在文學作品之卷首部分,常附有獻予甘尼沙之敬禮文,並求其除去障害。印度摩訶拉須特拉省對此神的崇拜風氣頗盛,至今每年八月底的‘甘尼沙節’都有盛大的慶祝活動。
地位
密教在印度興起時,此神為佛教吸收入護法神體系之中,而稱之為大聖歡喜自在天、歡喜自在天、大聖歡喜天。略稱聖天。在佛教中,其形像有作男天女天擁抱合歡的雙身像者,也有作單身像者。在單身像中,又有作四臂、六臂、八臂、十二臂者。其所持物則因像而異。在日本,此神被視為能令夫妻和合,且能授予子息之神祇。